-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利率調整要考慮它的經濟條件和正負兩方面作用
●從中期看,存款的平均利率必須高于CPI,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時點都是這樣
“十一五”時期老百姓手里的錢變多了
記者:“不能讓老百姓手里的錢毛了”,您的這句名言道出了央行的重要職責是維護幣值穩定。您覺得“十一五”時期,老百姓手里的錢有什么樣的變化?
周小川:變多了。首先,這5年大家的收入大幅增加。其次,“十一五”時期物價水平除了頭兩年偏高、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下行外,基本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往往將通貨膨脹目標定在2%左右,新興市場國家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講,既要防止物價過快上漲,又要防止陷入通縮。此外,老百姓還可以選擇存款、債券、股票等各種保值增值渠道來管理自己的收入,而多數渠道的價格在這5年中是比較正常的。收入增加,物價平穩,沒花掉的錢還能保值增值,老百姓手里的錢當然是變多了。
記者:去年有報道稱,中國的貨幣超發了。物價上漲是否和我們新印了很多錢有關?
周小川:所謂“貨幣超發”是傳統計劃經濟的概念。在計劃經濟中,實物經濟生產多少東西是固定的,價格也是固定的,貨幣發行須與實物經濟一樣多,超過了就叫超經濟發行。這個概念與市場經濟是矛盾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市場有很多錢在循環,還有很多國際經濟活動,價格也不是固定的,所以評論貨幣政策應當用貨幣供應量偏大還是偏小。
在應對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擴張性的,我們有意擴大貨幣供應量,這是非常正確的,否則會像世界上許多國家那樣出現經濟蕭條的現象。但也會帶來副作用,由于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效應,這種副作用會慢慢顯現。宏觀調控就是這樣,應對危機需要有力的調整,危機過后可能需要一些反向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