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去年10月至今,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和安徽等糧食主產區發生歷史罕見干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作物受旱面積6039萬畝,其中重旱898萬畝。洶洶旱情,再次拉響糧食安全的聲聲警鐘。
寒潮、暴雨、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已成為阻礙我國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1000億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災害損失糧食500億斤左右。糧食穩則天下安。盡管去年全國糧食總產再創歷史新高,但自然災害愈加頻發的態勢,已經傳遞出愈來愈清晰的信號,告誡我們應對危機的意識和措施應該常態化,未雨綢繆。
建立長效防災減災政策體系,有益于維護農民利益、確保糧食安全和市場穩定,因此首先要將保護農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僅體現在豐產的時候通過調整最低收購價保持合理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減產時,調動農民積極性,抗旱保生產。
確保糧食市場穩定,更需要我們根據現有耕地和水資源緊缺的情況,進一步研究主要農產品調控機制,通過多渠道確保市場供應穩定。從長遠角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
我國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連創新高,各種支撐力量已經繃得很緊,基礎脆弱凸顯。目前,我國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0%,多個糧食主產區仍有許多中低產田未獲改造。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水利設施建設,有益于提升農田產出能力,實現糧食穩產增產。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少則三五年,多則數十年,是一項造福后代、蔭及子孫的德政工程,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面對嚴重旱情,必須聽得見龜裂的土地里傳來的陣陣警鳴。只有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方面多投入一些資本和精力,才能有備無患,在下一個大的災害來臨時,不至于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