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實際上,民營企業在國外能拿到便宜的油,比如在哈薩克斯坦,我們就能拿到20美元一桶的原油,但進不來,因此只能原價再轉手賣給中石油,而在美國和日本情況恰好相反,只要能給國家拿回油,國家就高興,但在中國,行不通。”一名民營企業負責人說。
3.民營油企夾縫求生
民營石油企業除了在上游勘探、開采領域無法參與競爭外,在中游煉化、下游銷售環節,民營石油力量所面臨的生存空間也十分有限。尤其在煉化環節上,民營企業受到的多重夾擊則顯得更為突出。
目前,全國帶有批發資質的民營煉油廠有70余家,煉化能力在2000萬噸以上。根據國家的審批規定,民營煉油廠必須擁有自己的油庫才能獲得批發資質,油庫設計能力從1萬噸以上到5萬噸不等。
上述一名民企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透露,國家每年都會給部分民營煉油廠劃撥一定數量的原油指標,中石油卻經常以排產計劃飽和為由百般推諉,無奈之下,民營企業只能將指標賣給中石油,中石油再將指標分配給它的三產公司。
“國家既然批了這些民營石油公司,那這些公司就應該有權銷售、有權煉化,并且國家也給了一部分配額,但一找中石油他們就說我們現在的排產計劃已經排到了明年,不是不給你油,你得分先來后到,然后就給你排產,一排就排到了明年后半年。”上述民企負責人說。
“比方說每年國家都會撥給民營企業70萬噸的油,最后50萬噸都會落入中石油的三產公司,剩下的20萬噸才是民營的。”另一名民營企業負責人說。
油源成了民營煉油廠一直處于饑渴狀態的主要原因,為最大限度地爭取油源,民營企業不惜借助各種手段“討好”兩大集團,其手法也更是五花八門。
而與民營企業掙扎突圍形成對比的是,兩大集團自己的煉油廠卻經常處于閑置狀態。
11月初,中石油在一份內部報告中透露,稱國內主要煉廠平均開工率為86.9%。
針對這一數據,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一語道破:“這個開工率是很低的,尤其在柴油供應緊張的情況下。”
本報記者了解到,現階段國內民營煉油廠的油源主要有三大途徑:其一來源是中石油、中石化,進行委托加工;其二來源是延長石油,還有中石油、中石化在國內各大油田的邊角油;其三是進口的燃料油。
而據前述石油專家透露民營煉油廠獲取油源的三大途徑中,除了延長石油能夠相對寬松地保證油源外,其他兩個途徑都可能受到兩大壟斷巨頭的制約。
“延長石油作為地方油氣,政策相對比較開明,每年大約1000萬噸的產量中,至少要給民營企業500萬噸左右,這對他們有好處,因為比他們自己煉化的利潤要高。”上述石油專家說。
而民營企業以委托加工的名義去兩大集團爭取油源或者進口燃料油進行提煉,都難免會遇到重重阻礙。
委托加工則需面對中石油、中石化排產計劃滯后的刁難,而在燃料油進口方面,民營企業也需要通過各種靈活手段打通中石油的層層關系。
“燃料油與原油在指標上只差一點點,其實就是原油和基礎油,有進口權的民營企業都會以燃料油的名義進口,然后再提煉成柴油和汽油等產品,這個標準是由中石油把關的,所以疏通關系也就在所難免。”上述業內專家指出。
4.壟斷格局何時能裂變?
一個無從諱言的事實是,大規模的柴油荒在造成全國多數城市加油站貨車擁堵不堪的同時,也折射出了中國石油管理機制中的體制之弊。
“兩大央企石油公司控制著國內石油行業47%的石油資源開采權,在中游控制著煉油企業的生產加工權(包括國內地方煉油廠),對外掌握控制著53%原油、成品油的進口權,由此可見由于市場主體單一石油資源在市場上是得不到合理的有效配置。從原油進廠到成品油配送銷售等環節上,兩大公司都是按照計劃在系統內運營,生產與市場脫節,計劃跟不上市場變化,從而造成國內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失衡。”齊放說。
而在壟斷之鉗下,中國石油安全的脆弱神經則凸顯得越加敏感。
“國家為什么要和俄羅斯簽訂‘貸款換石油’的協議,就是因為馬六甲海峽太危險了,必須要加緊布局陸路油氣管道的鋪建,以確保國家石油安全。”前述石油專家指出。
據上述專家介紹,馬六甲海峽堪稱東亞各國的石油生命線,日本和韓國100%進口石油都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中國現有石油海運航線主要有3條,即中東航線、非洲航線和東南亞航線,這3條航線占中國進口原油的85%,也全都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而目前管理馬六甲海峽的三個國家分別是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國并不在其列。
“我們的石油儲備連7天都不夠,馬六甲海峽最窄的地方不過2公里,如果我們的油輪在馬六甲海峽卡上7天,中國的經濟也將瀕臨癱瘓。”上述石油專家說。
同時,上述石油專家還指出,從哈薩克斯坦引入新疆的石油管道也并非后顧無憂,管道實際控制權依舊掌握在哈薩克斯坦手中。
而來自國際能源組織評估的數據顯示,僅中國一個國家就占據了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40%。
高危之下,何去何從?
“必須打破壟斷,全民找油,藏油于民。”王勇說。
王勇介紹,在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民營企業都會用自己的油庫配合國家建立石油儲備系統,以減少國家的投入。中國的民營石油企業擁有1億噸的油庫總設計能力,然而目前一半以上的設計能力都處于閑置狀態。
同時,王勇還進一步指出,歷年來,國家逐步放開了民營企業的進口權,國家也提出過民營油庫配合屯油的要求,但由于壟斷巨頭的強行干預,藏油于民的初衷也遲遲無法實現。
“民營企業完全可以滲透到中東,滲透到加拿大,滲透到哈薩克斯坦,如何讓他們擁有實實在在的進口權,打破三大集團原油進口的壟斷局面,中國的石油安全才能從根本上得到保障。”王勇說。
2010年5月13日,“非公經濟36條”頒布5年之后,國務院再次發布《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36條”。
“新36條”指出,國家在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同時,將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在石油行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開展油氣勘探開發。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建設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及網絡。
“‘民資新政’不能只停留在文字性的指導性層面,如何操作,由哪一級政府部門負責與央企、國企對接?怎樣進入這些行業?說到底仍然是霧里看花,民企戲稱為‘玻璃門’。‘玻璃門’是什么?說白了就是看得見摸不著的水中月、鏡中花,不能充饑的畫餅。”齊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