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17時33分報道,作為一個糧食大國,玉米在我國一直都是自給自足,但今年這一狀況似乎在悄悄地逆轉。中國十年來首次從美國大量進口玉米,從美國采購的玉米數量比過去15年還要多,這使得很多人驚呼進口玉米將迎來“中國時刻”。玉米進口量所發生的巨變讓很多人想到了大豆的命運,那么在這種趨勢的背后有怎樣的推手?這種情況會不會對我國的玉米生產加工產生沖擊?玉米會不會重蹈大豆的覆轍?中央臺記者季蘇平帶來報道。
“民以食為天”,糧食的生產一直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今年我國在玉米進口量上的悄然巨變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據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5月我國累計進口玉米2.35萬噸,相比之下2009年同期累計玉米進口僅2150噸。長期以來中國玉米都處于自產自銷的平衡狀態,進口政策為何今年會突然調轉?這一變化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大家都在想這背后有怎樣故事。在匯易咨詢有限公司咨詢部總經理黃力群看來,玉米進口量的上漲就有兩點原因:
黃力群:第一點,去年我們東北的玉米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減產,幅度要超過20%,第二個原因是去年年底以來我國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因為其效益改善使得對玉米的需求也明顯地增長,造成國內供求比較緊張,帶動了玉米的進口。
對我國生產玉米的農民來說,今年可以說是一個豐收年,玉米價格創出新高讓大家欣喜不已。但是現在美國玉米大規模進軍國內市場的狀況,讓一些身處玉米主產區的農民深感擔憂。吉林省九臺市卡倫鎮農民徐軍九說,今年玉米收購價之高前所未見,如果在這個時候面對國外市場沖擊,無疑將打擊種糧農民積極性:
徐軍九:外國的玉米要是到市場來的話,可能全國的價格要降低,降低的話就不好了,直接影響老百姓的情緒。現在老百姓手里玉米已經賣完了,今年價格比較好,干苞米都8毛多錢一斤賣的,假如今年秋收以后受進口玉米影響的話,影響稍稍差一點還行,影響多了可能老百姓種地心情要差一些,思想肯定有波動。現在種子、化肥、人工什么費用都貴,沖擊大了,種糧積極性指定要差。
農民的這種擔憂其實不無道理,早在我國大豆進口暴漲的時候,農民就吃過這樣的虧。玉米現在的情況和當年的大豆有一些類似,因此,一些業界專家也有同樣的考慮:玉米市場會不會重蹈國產大豆的覆轍?但是在吉林省一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主管原材料的負責人看來,玉米進口量的上漲并不會產生農民預想的后果:
負責人:國內的玉米價格受國家保護價,價格一直很高,而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的玉米價格很低,基本上合人民幣就是一千出頭,這樣的話就是形成了玉米價格倒掛,進口的要比國內生產的便宜很多。但是之前發改委出了一個文,具體的內容其中就有一條,給一部分中國的飼料加工企業一定的玉米進口配額,大概是100萬噸左右,這里面就包括中糧和四川新希望這些比較大的飼料企業,但并不是全面放開玉米的進口市場。
從美國進口的玉米還有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60%的進口玉米都是轉基因的,而我國的玉米都是非轉基因的。因此,這位負責人也認為,進口玉米大舉打入中國對于我國玉米原料生產結構產生的影響還要再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