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民間投資人對現代管理制度和理念缺乏認同。有專家認為,民間投資人很多發家于民營小企業,他們已形成了自己的投資慣性,習慣于自己控制企業,對委托專業人士操作、自己承擔風險的運作方式并不認同。山西省委統戰部研究室主任張云虎接受半月談記者采訪時說,相比委托投資和合作投資,山西的企業家們更愿意自己尋找項目,他們相信自己投資的眼光和運作能力,同時認為這樣將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糾紛。事實上,這恰恰也是東海創投嘗試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二,游資的浮躁情緒蔓延。創業投資的周期通常比較長,風險也比較大;而民間游資近些年來無論是對樓市還是股市的炒作,都講究快進快出、迅速盈利。長期沉溺于短平快的操作方式培養了當前民間游資的浮躁情緒,很難再沉下心來,投入對企業的考察和培養,更難以忍受漫長的回報周期。
第三,民間資本往往缺乏專業的金融知識。雖然具備敏銳的市場嗅覺,但專業金融知識的匱乏使民營企業家缺乏對股權投資企業的掌控能力,因而大大降低了他們對股權投資的熱情,相反對傳統投機仍然十分眷戀。
盡管種種原因導致民間資本的實業投資之路舉步維艱,但從長期看,必須改革民間資本當下混亂的炒作模式。股權投資仍然是一種很好的手段,短期的嘗試受阻,并不意味著改革推進應該終止。
“新36條”能否帶來民間資本真正的春天
民間資本瘋狂抱團炒作的另一原因是投資渠道的匱乏:可投資的金融產品不多,而實體領域、特別是有巨額利潤吸引力的壟斷行業又往往關卡重重,無法放開手來投資。為解決這個問題,引導民間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國務院近期發布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個被業內稱為“新36條”的投資指引,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諸多高利潤的壟斷行業,它能否給民間資本指出一條通往春天的大道呢?
“石油誰不想做,銀行誰不想開?政策是給了,操作起來仍然太難。”一位浙江商人在談及對“新36條”的看法時如此表示。張云虎說,很多山西企業家把“新36條”的頒布視為政府為民間資本打開了一扇“玻璃門”,看得見卻摸不著。他認為,如果包括融資、行政審批等配套措施不到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仍然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別待遇,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果。
在過去的實踐中,雖然航空、煤炭、鋼鐵、房地產等多個行業都放開了對民間資本的準入限制,但在競爭中,普遍存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待遇不對等的情況,國家政策往往向國有壟斷企業傾斜,民營企業叫苦不迭。山西省工商聯副主席郎寶山在接受半月談記者采訪時說,對于國家鼓勵民間資本轉變發展方式、參與公用事業等領域建設的政策,山西的企業家們是非常擁護和支持的,但也呼吁一定要出臺相關的有可操作性的細則。民營企業在實際進入這些行業時還存在困難,特別是在資源配置方面,如土地審批環節,部分政府機構表現出“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的低效率辦事作風,嚴重制約著民間資本的轉型發展。還有些民營企業擔心的是政策的持續性,一旦政策改變將血本無歸。
一些專家建議,面對民間資本的擔憂,政府應致力于梳理政策,積極引導資金供給方和資金需求方搭建起相互融通的渠道。政府應著力扶持股權投資行業發展,進一步推進國有壟斷行業改革,同時加強政策的穩定性,理順體制,規范執行,堅持將游散的資本引入實體投資。只有這樣,才能穩定市場秩序,保障經濟安全,將經濟積累真正化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記者 南婷 董時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