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拿到廬山牯嶺鎮的名人別墅等優質旅游資源,給廬山整體上市加大籌碼。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近期宣布,從明年開始,廬山景區內的牯嶺鎮1.2萬常住居民將被逐步遷離他們生活了一百多年的名山小城,遷到山下的廬山新城,為游客和酒店讓出空間。
事實上,廬山當局4年前就確立了廬山風景區“一下一上”(“下”即是部分居民下遷,“上”即是旅游整合上市、拓寬融資渠道)發展戰略。
早在2006年,江西省九江市提出讓廬山上4000多戶、1.2萬名居民三年內分批遷移下山,全部搬家的方案。當時提出讓居民搬遷原因是“要保護世界遺產廬山,避免人口居住,大氣污染等可能對風景名勝區造成的損害”。
據稱,遷出居民后的廬山景區將很快上市,未來上市公司名下將經營別墅、賓館、茶葉公司、景區觀光車等。居民遷出后空出的房子將分屬不同機構管理,包括廬山療養院、房地產管理局等。然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是不能割裂開來的,有業內人士稱,失掉了當地原生態的風土人情后,完全是商業化的造作出來的景觀對于廬山景區將是不小的傷害。
更有評論人士尖銳的指出,廬山景區當局此舉是與民爭食!
整體搬遷將造成文化傳承中斷
公開資料顯示,牯嶺鎮在江西廬山腳下,海拔1164米,三面環山,一面臨谷,素有“云中山城”的美譽,是擁有世界文化景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優秀生態旅游景區三塊金字招牌的廬山政治、經濟、文化、旅游中心。牯嶺鎮東起廬山的三疊泉景區,南至漢陽峰景區,西到鐵船峰、石門澗景區、北至小天池、大寨景區,面積46.6平方公里,海拔1116公尺,常住人口1.2萬人。
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獨特的氣候,冬暖夏涼,空氣清新。站在街心公園遠眺,峰巒蔥蘢遠山含黛,風格各異的別墅式建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白墻紅瓦點綴在萬綠叢中。近觀園內綠樹芳草,溪流潺潺,與周圍環境相和諧。天上不時飄來被夕陽染醉的云朵,景物變幻著如夢的色彩。待到明月高懸,沿著花徑小道漫步,自會看到樹影斑駁,松濤泉韻。這座鐘靈毓秀的小山城,不失為避暑消夏、陶冶性情的世外桃源。
不僅如此,南昌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龔志強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牯嶺鎮還是廬山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能夠讓游人感覺身在山中不脫離城市的便利;如果把當地這1.2萬人全部遷下山,就會中斷當地獨特的文化傳承,以及這種獨特的人文景觀給旅客帶來的真實享受;失掉了這種“原生態”的人文特征,山上只剩下簡單的商業行為,商業意味兒就會過濃;對于廬山的旅游產業來講將是一個不小的傷害。
搬遷目的:上市整合資源
減輕環境壓力
龔志強向記者介紹,從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廬山讓當地1.2萬居民搬遷下山一方面是為了整合資源,捆綁一些名人別墅來進行商業開發,給未來的上市公司增加很多可供開發的優勢旅游資源;另一方面考慮到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山上生活這么多人對自然環境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實際上從晚清以來一直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這里,和其他地方一樣,100多年來,他們也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多年來,牯嶺鎮的人口沒有太明顯的增長,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努力控制人口,只能往外遷,不能往內遷。
據了解,牯嶺鎮從清末以及民國時期就是一個小城鎮,而且非常現代,生活比較便利,醫院、超市、運動場、游泳池這些也都有的,而且在晚清、民國時期就都已經有了。這里是接受西方文化影響比較突出的地方,曾經是軍政高官要員辦公的地方,民國時被稱為“夏都”。現在這個城鎮規模也是比較大的,另外,牯嶺是一個很好的避暑地,實際上是一個小的城市,這個小城市又不同于其他的小城市,有很高的標準,他是西方人按照西方花園城市來建造的。當時出現牯嶺這樣一個地方是很吸引人眼球的。是西方人的天堂,也是當時中國的軍政要人、富豪們享受的地方,并非一般的老百姓能享受得起的。山上的中國居民當時是為這些上層社會的人群做服務的,民國時就有七八千乃至上萬人,他們當時是生活在貧民區,解放后,這些名人別墅就分給這些當地居民居住。
龔志強告訴記者,黃山旅游、張家界等上市公司上市前也曾有過一些居民搬遷下山的行為,當沒有這么大規模,山上的居民沒那么多;對于旅游景點來講,把山上居民往山下遷的事例很多,主要是出于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景區的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包括江西井岡山,很早就將部分居民遷到山下,以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另外,其他旅游景點也沒有向牯嶺鎮這樣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的東西。
有業內人士稱,整體搬遷之舉,必然會將削弱廬山的人文氣息和人文價值。同時,也有評論稱,“既然廬山要發展,為什么不能讓山上居民一同獲益呢?主導廬山未來發展方向的相關部門,應心系廬山百姓利益,而不是以手中權力與百姓爭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