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年會7日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閉幕。這次會議為更廣泛的國家參與討論世界經濟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平臺,在增加發展中國家在IMF和世行發言權、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共同發展以及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方面達成了諸多共識,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了新的活力。
增加發展中國家話語權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改革當今國際金融體系,構建一個公平、合理的治理結構一直是國際社會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心聲。多年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增長速度遠快于發達國家,但其在IMF整體表達意志的份額在過去30年中僅增長了5個百分點。分析人士認為,國際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構應該反映當前國際經濟的現實,其中改革的重點應是增加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代表權和投票權。
繼上個月20國集團在美國匹茲堡金融峰會上達成共識,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IMF的份額至少增加5%,將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體在世行的投票權至少增加3%之后,本次年會再次重申了增加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在國際組織中話語權的重要性。
6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呼吁將發展中國家在世行的投票權比例進一步增至50%,認為世行的改革必須適應正在變化的國際經濟秩序。他說,發展中國家是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是幫助世界經濟實現更加平衡發展的關鍵。世行投票權的安排需反映21世紀國際經濟秩序的新現狀,體現發展中國家不斷增強的作用,增加其話語權。
IMF總裁卡恩也在發言中說,各國應盡快就IMF份額分配達成共識,在2011年1月前將5%的份額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加強全球金融監管
監管缺位被普遍認為是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大原因,而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場牽連廣泛,源于美國的金融風險已通過各類渠道擴散到全球。隨著信貸急劇緊縮、市場信心迅速惡化,實體經濟也受到嚴重影響,金融危機逐漸轉變為全球性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全球金融體制的監管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在匹茲堡峰會上,與會各國領導人就加強金融監管達成了廣泛共識。但隨著全球經濟止跌回穩,各國推動金融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有所降低。本次年會在肯定全球經濟已初步走上復蘇軌道的同時,告誡各國應避免“自滿情緒”,繼續加強金融監管。
IMF最新發表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警告說,雖然金融體系的極端系統性風險已經減輕,但各國決策者仍面臨巨大挑戰。報告呼吁各國加強對未來金融體系監管的設計,以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IMF還指出,金融體制改革的優先任務是改革監管環境,以降低再次發生系統性危機的可能性。這不僅包括界定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資本、準備金和流動性緩沖,而且包括許多國家在向系統性機構提供前所未有的公共部門支持后如何重新建立市場紀律。
抵制貿易保護主義
世界銀行和IMF聯合發展委員會在5日發表公報說,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復興正引導世界經濟走向復蘇,此時各國更應避免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世行行長佐利克5日說,貿易保護主義是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不利因素之一。
對此,參加世行和IMF聯合發展委員會會議的專家呼吁,各國應信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承諾,維護開放的國際貿易體制。
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3日發表講話,敦促國際社會在貿易、金融和投資領域堅決打擊保護主義,從而促使全球經濟盡快復蘇。主要經濟體在采取措施克服危機時應協調行動。
出席會議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4日也表示,全球經濟和金融形勢正趨于好轉,但整體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全球經濟的主要風險包括保護主義抬頭和宏觀經濟政策不協調等。
易綱強調,促進全球增長的根本途徑是各國加強合作與協調,通過建立一個更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全面深化結構改革和優化資金在全球的再分配等一攬子政策措施,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勞動力、產品和服務市場的結構改革。(記者李琦 鄭金發 羅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