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具備、勢在必行”
《中國經濟周刊》:為什么說在山西建設煤基氣態能源產業示范基地,是“條件具備、勢在必行”?
張亮:我國煤層氣儲量相當豐富,與中國陸上已發現的天然氣資源相當,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列全球第三。山西埋深2000米以下的煤層氣儲量在10萬億立方米以上,約占全國總量的1/3。目前,山西的煤層氣開發及其產業化發展正在取得重大進展。同時,山西礦井甲烷抽排放量每年近100億立方米,濃度大于25%以上的20億立方米,可供發電和民用燃燒;山西焦炭產量近1億噸,每年排放的焦爐煤氣約140~150億立方米,可供發電、制甲醇、合成氨和民用燃燒;山西具有大量適合地下氣化開采的煤炭資源、產品開發及產業鏈形成的基礎。
山西僅廢棄礦井資源便多達近400億噸,并以每年近6億噸的速度增加,如果進行地下氣化每噸煤炭可生產可燃煤氣4000立方米,按地下氣化每年1億噸,山西遺棄煤炭最少可氣化500年,僅此每年可獲得可燃氣4000億立方米。
與石油天然氣相比,煤基氣態能源產業可以創造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從中國能源儲量是“煤富油貧”的國情,以及山西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的省情看,在未來全球能源格局中,要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減少國民經濟發展對世界能源市場的依賴,建設山西煤基氣態能源產業示范基地是條件具備、勢在必行。
《中國經濟周刊》:在山西建設煤基氣態能源產業示范基地,是否會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轉型提供機遇?
張亮:眾所周知,山西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具有儲量大、品種全、分布廣、開采條件好、地理位置適中等基本特征,在全國煤炭資源分布與消費市場分布的格局中,具有多方面優勢。煤炭作為山西經濟發展重要的支柱產業,經過近五十多年的發展,不僅為加快山西基礎設施建設、吸納全省近1/5的勞動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且成為山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要的資金支撐。
但是,從山西煤炭行業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仍面臨諸多突出問題和壓力。一是煤炭資源日益枯竭的壓力;二是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三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型的壓力。因此,加快煤基氣態能源基地建設已經成為山西煤炭工業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轉型的需要。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中國經濟周刊》:山西擁有發展煤基氣態能源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如何才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張亮:山西煤基氣態能源產業示范基地的規劃建設是一項規模浩大的系統工程,建設山西煤基氣態能源產業示范基地,關鍵是選擇好正確的發展戰略、發展思路和開發模式,加快推進煤基氣態能源產業發展應有相關配套的政策措施。
在發展思路上要重點實施以“煤層氣開發利用工程”、“煤炭地下氣化開發利用工程”、“原煤氣化綜合推進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通過加快能源產品的高技術化、高附加價值化轉變,改變山西能源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經濟效益差的狀況,提高能源輸出產品的高科技含量,將目前單純的原煤生產輸出,轉換為多樣化清潔高效氣體能源產品及其裝備、技術、工藝、人才、信息雙輸出的新格局,進而推動山西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中國經濟周刊》:規模與技術是否是煤基氣態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張亮:從長遠發展來看,煤基氣態能源產業要取得良好經濟效益,一是必須走規模化發展的路子,使之符合國家發電行業的產業政策和大機組、潔凈煤發電的發展趨勢,符合現代煤化工產業化發展趨勢;二是要走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模式;另外,由于煤基氣態能源產業發展具有技術含量高、投資風險大等特點,所以,應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重視清潔能源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增加有關的科研投入,走產學研的合作開發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