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 最大的有機碳庫
不能只講減排、不講固碳
較為流行的“低碳經濟”概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這一觀點越來越暴露出局限性。在前不久北京林業大學召開的“森林與低碳經濟”高端論壇上,專家們提出,在發展低碳經濟中,森林的碳匯作用不容忽視。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機碳庫。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占陸地碳庫總量的56%。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減緩了溫室效應。這就是森林的碳匯作用。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坤民教授認為,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固碳效益的潛力。
森林有重要的碳匯和碳源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中重要的碳匯和碳源,在這個系統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為碳匯,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動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釋放碳素到大氣中成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釋放的碳就成為碳匯,反之成為碳源。在全球碳循環的過程中,森林是一個大的碳匯,但隨著森林破壞、退化的加劇以及一些干擾因素(如火災)的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就可能成為碳源,這將加劇全球的溫室效應。北京大學教授徐晉濤說,因森林破壞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占五分之一。如果能夠把破壞森林遏制住,溫室氣體減排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擴大森林資源,是一種成本非常低的政策工具。
科學研究表明,森林蓄積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放出1.62噸氧氣。造林就是固碳,綠化等同于減排。人工林的固碳作用更加顯著,如人工桉樹林生產力相當于天然林(針葉林)的20至30倍,5至7年就可以成材,生物量相當于原始林在自然情況下100至150年的產量。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人工林可達158萬平方千米。若人工林平均蓄積量提高一倍,將使人工林固碳總量達到88.4億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