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云南玉溪:民族文化傳承有道

2013年08月07日09:5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云南 彝族 民族文化 傳承 繁榮

“快進家坐坐,村里人有人搬家,我一會兒得去主持遷居儀式。”前不久,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阿者大寨村里,68歲的彝族“畢摩”(彝語音譯,即彝族從事原始宗教和文化活動的人)李永才一看到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的幾位工作人員,就笑著請大家進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受尊重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坐在李永才家的小院里,民宗局干部和李永才熱情交談著,彝語夾雜著漢語,還時不時比畫著手勢。李永才去年參加了縣里的“彝族文化傳承人培訓班”,現在,縣里干部上門了,他抓緊談自己對保護彝族文化的想法。

據當地多年從事民族工作的人介紹,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得先保護好像李永才這樣為數不多的文化傳承人,因為他們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延續的關鍵所在。

民族和諧 促文化發展

玉溪市紅塔區黃草壩村,依山而建,烤煙和高山蔬菜種植給這里4933名彝族農民帶來穩定而富足的生活。走進村子,四處可見建筑工人搭著梯子加固民房、粉刷墻壁,每家每戶的屋檐下醒目地涂刷了牛頭圖騰,并用彝文書寫著村名戶名。

這里正按照“美麗鄉村、生活幸福、宜居家園、傳承文化、黨建示范”的工作思路進行著“美麗彝鄉”建設。

天下和諧,貴在民樂。玉溪市委書記張祖林認為:“民族地區的發展要尊重民族習慣,不能影響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不同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建設要分別對待。彝族村落大都海拔較高,所以要幫他們建有彝族特色的民居,引導他們種植高山經濟作物。”

“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首先是要以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為基礎。玉溪市連續17年沒有因民族問題引發群體性事件和重大矛盾糾紛,這為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提供了最穩定、最安全的社會環境。”張祖林對記者說。

玉溪所轄9個縣區里,有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生活著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白族、蒙古族、苗族、拉祜族。8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33.92%,居住地域卻占全市面積的75%。5年來,3個民族自治縣經濟指標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個民族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2465元增加到2012年的7413元。

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書記唐建民感慨道:“玉溪民族工作就是云南民族工作的縮影,民族地方經濟發展好了,民族和諧、地區穩定,文化發展才有保障。”

政策給力 保文化繁榮

從玉溪市的元江縣,驅車近2個小時來到離縣城46公里的羊街鄉。縣里的向導笑著說,這里的道路不只是“山路十八彎,應該有180個彎。可路再崎嶇,也沒有擋住哈尼族的棕扇舞走出大山。”

棕扇舞,是哈尼族人用天然的棕葉剪成扇形,以牛皮鼓、铓、鑼和嗩吶等為打擊樂器,模擬各種動物形態、生產勞動過程而盛行的傳統舞蹈,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發展至今既可用于祭祀活動,更是哈尼族群眾最喜愛的娛樂活動形式。

從鄉政府一直往里走,來到垤霞村委會尼果上寨村,鄉文化站站長倪偉順正和村里的哈尼族婦女一起在村口的小廣場上跳著棕扇舞。從1983年當站長到現在,倪偉順一直在跳、在學、在摸索、在收集。作為受到省、市、縣各級肯定的哈尼族傳統文化傳承人,倪偉順就生活在最普通的哈尼族人中間。

多年來,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和保護下,哈尼族棕扇舞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截至目前,玉溪市已有6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為弘揚民族文化,玉溪市部分縣區相繼出臺了關于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條例、辦法和配套政策。如峨山縣制定出臺《峨山彝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每年安排100萬元資金,對民族文化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支持民族文化事業發展;新平縣制定和頒布《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每年縣財政安排1000萬元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專項經費。這些政策的實施,對保護傳承、宣傳弘揚和繁榮發展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管齊下 育文化傳人

在李永才的家里,從祖輩那兒傳下來的彝語版《二十八星宿圖》一直是他的寶貝。翻著發黃的古書,李永才卻很憂心:“現在兒孫們都不愿意學我的這些東西了,要是哪天我不在了,我嘴里會說的、眼睛能看懂的專屬彝族人的東西,是不是要跟著進棺材啊!”

一直想把棕扇舞編得規范、跳得統一、有招有式的倪偉順也說,之所以要收集、完善、規范棕扇舞,就是想把這項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推廣開來,成為老少皆宜的活動,不至于哪天老一輩的不在了,這些屬于本民族的東西也跟著消亡了。

李永才和倪偉順的擔憂不無道理。在玉溪,盡管擁有絢爛多姿的民族民間文化,但其延續大多帶有“口傳心授,人在藝存,人亡藝失”的特征,傳承人的自然遞減,造成許多最為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流失,甚至出現傳承人才斷層現象。許多老藝人的剪紙、刺繡、編織等秘而不宣的獨門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一些民族史詩、古籍已成為無人知曉的“天書”。

為此,玉溪市在近年來專門舉辦了各類民族工藝、民族服飾、民族語言文字等民族文化人才培訓。2011年,舉辦了由109人參加的首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遺產傳承人培訓班;2012年舉辦了由60人參加的彝文古籍傳承人培訓班。近幾年,該市相關部門啟動了彝族文獻保護研究課題,組織人員實地核實古籍的狀況,做好民族古籍舊版本書影和破損修復,搜集包括歷史、宗教、文學在內的彝族文獻古籍10多部,拍攝電子文本30多部,出版了哈尼文集、彝族民歌、傣族民俗、白族歷史資料等書籍,加強搶救性的收集、整理、修復和收藏工作。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