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 ||||
????6月14日,“文化·產業·空間——第十五次北京學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2012—2013中國城鄉一體化藍皮書·北京卷》(以下簡稱《藍皮書》)在研討會上發布,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業等納入調研范圍。專家從城鄉一體化視角重新審視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闡述北京文化產業在融合互動、優勢互補的一體化發展局面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忽視城鄉一體化發展也是當下各地文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張景秋是《城鄉一體化視角下的北京文化產業空間整合研究》課題負責人,她的調研報告被收入《藍皮書》。她表示,北京市對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越來越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是從城鄉一體化視角來關注文化產業發展的進程,仍然能看到一些缺憾。 ????城市文化旅游業創新不足 ????以文化旅游業為例,北京市城鄉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北京城市文化旅游資源主要由皇家園林、博物館、展覽館等旅游資源組成。鄉村文化旅游則是由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及生態環境等資源構成內容主體。《藍皮書》顯示,2012年北京市旅游總收入3626.6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等城區及近郊區占北京市旅游業綜合總收入的78.2%。2012年北京市鄉村文化旅游增速快、發展態勢好,共接待了游客3635.7萬人次,旅游收入35.9億元,同比增長18.2%,但與北京城市文化旅游的收入相比,相差懸殊。 ????兩者的差距凸顯了一些問題。比如北京的文化旅游業發展并未有太多的創新。張景秋指出,北京市目前的旅游吸引力主要依靠北京的皇家園林、歷史文化遺跡等旅游資源,如果僅依靠這些資源,固守歷史,其未來發展張力較小,目前亟待開發代表現代化城市文化的旅游資源,對北京的現代文化資源進行提煉與總結,找到新的代表符號打破發展枷鎖。 ????相較于北京城市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桎梏,張景秋說,北京的鄉村文化旅游業發展前景光明,潛力較大。如今北京的城市居民在節假日向往到鄉村中進行休閑度假活動。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民俗村及相關產業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藍皮書》顯示,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認定的市級民俗村有207個,共9970戶。目前的鄉村旅游接待戶共1.6萬戶,從業人員6.8萬人,同比增長5.2%。 ????優美的鄉村風景與淳樸的民俗文化吸引著城市居民,那么城市的博物館、展覽館等旅游資源是否同樣吸引著鄉村居民呢?張景秋提出一種反向思考。她說,從北京市周末的出行目的地就可以看出,居住在城市的人們爭相遠離城區,到鄉村去享受自然美景和農家生活,但博物館、展覽館等北京城市文化的載體在周末卻并沒有吸引多少鄉村居民的游覽。“城鄉一體化不是單方面的文化入侵,而是雙向文化的融合,需要以一種雙方向的視角來完善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思路,促進城市與鄉村思想文化的碰撞。”張景秋說。 ????以城鄉一體化視角理順思路 ????在張景秋看來,文化資源作為無形資產仍然是稀缺的。文化產業是將文化資源優化配置于生產與服務的經濟活動,但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當很容易導致文化生態的破壞。 ????“對于北京文化產業發展而言,在城鄉一體化視角下,城鄉文化之間的關系應該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整合。而整合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最為重要的是提煉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北京現代文化要素,促進城鄉文化的彼此交流,使北京的文化資源得到最為合理的利用和分配。”?張景秋告訴記者。 ????如何實現北京文化產業城鄉一體化發展?以文化旅游業為例,張景秋給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充分利用現有博物館、展覽館等資源,借助國際博物館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開展城鄉文化交融專題展示活動,搭建平臺服務城鄉文化交流;二是在國家博物館增設中國鄉土文化廳,以多種形式長期展示各個地域的鄉土文化精品;三是開展“找尋最喜愛博物館”全民評選活動,推薦城鄉居民參評參選,激發居民,特別是鄉村居民的參觀熱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和整合資源,打造城市博物館旅游精品線路,樹立“博物館——北京城市現代文化旅游品牌”的新形象。只有維護好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各自的特質,才能保持兩者的高度互補性,文化旅游業才會有競爭力。 |
(中國文化報?文化財富周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