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陶剛/制圖
一臺晚會動輒上億,舞美竟能占到總投入的70%,人民日報昨天撰文批評此種浪費現象。
沒有橫幅、取消迎送,杜絕鋪張、厲行節儉,本次全國兩會吹起的清新會風,讓國人為之一振。反對浪費,已成為全國共識。但在社會生活中,隱性浪費依舊難以杜絕。今年兩會上,不少晚會的舞美浪費現象,便遭到部分代表委員“炮轟”。
業內人士稱,目前國內的演出市場,大型晚會動輒就要花費5000萬元以上,在經濟發達地區,一臺晚會可能會花費上億元甚至幾個億。而這些晚會的舞美投入能占到總投入的一半,甚至70%。最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不發達或者欠發達地區,一些生存困難的藝術團體,在獲得了政府撥款或者贊助和貸款后,也一個勁兒地趕時尚追奢靡。有的藝術團體演過之后就癱瘓解體,這種浪費帶來的影響更為惡劣。
“誰聽說過拍攝一部電影,電影美術占到總制作的70%?但這樣的情況在國內演出領域就實實在在地存在!一臺晚會成本,舞美占到70%是一件很荒謬的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導演說。
貓膩:
舞美投入巨大,產生大量一次性垃圾。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熱衷大制作?
“主辦方很少會單純為創意買單,需要宏大、實際的載體讓他們知道錢是怎么花的,錢是花得值的,舞美成為這個可以量化的載體。”一位晚會導演坦言,我們還不夠尊重藝術、創意的價值。
這位導演透露,舞美大打多媒體、高科技的旗號,實際上創作成分很少,技術標準也很少。晚會的布景搭景、服裝、道具等舞美部分成為內行人的生財之道,這已成為業內公認的潛規則。
據知情人士透露,一些一次性的文藝活動,尤其是政府投資的超大型文藝活動,規模越大,水分越多。各類晚會著實養肥了一批晚會導演和創作團隊。
專家認為,剎住舞臺奢靡之風,既需要藝術家、管理者、制作者的自律自覺,也需要從體制機制入手,讓每一項投資都有監管,每一個項目都有審計,“盡快對舞美和舞臺進行必要監督,成為當務之急。”最奏效的做法,還是要出臺政策,不準辦由政府埋單的文藝晚會。據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