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夯實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之基
資源建設不是最終目的,合理利用資源讓社會資源和區域資源充分共享、惠及百姓,才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終極目標
文/高福安李文寧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關系到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局。“十一五”期間,我國基本完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硬件設施建設。但是,在一些老區、邊區、少數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建設與共享、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投入不均衡、配置不合理
“十一五”期間,中央投入39.48億元補助全國2.67萬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84個,文化館(藝術館)3264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0118個,村文化室20余萬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全部覆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成83萬個服務點、覆蓋全國90%的行政村,“農家書屋”建成40萬家、覆蓋全國50%的行政村,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達800萬場電影。數據表明,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資源建設和共享等方面仍然面臨許多問題。
建設資金投入不均衡、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路徑單一共享不充分、滿足群眾需求不到位,即為問題之一。目前,我國中央財政用于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基本處于“一刀切”的狀況,對于自然條件惡劣、產業結構單一、文化教育水平較低的地區并沒有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傾斜與側重。在資源建設方面的投入,地方各級政府配套資金跟不上,個別地區為了出成果、出政績將大部分財力投入到經濟基礎好、文化事業相對發達的縣市,投入具有盈利能力的藝術團體及表演場所,對縣級以下鄉、鎮、村投入比重偏低,使基礎薄弱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在前進的道路上舉步維艱。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配套設施跟不上。例如,廣播電視光纖入戶、數字信號轉載、新媒體應用等技術滯后阻礙了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基層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落后,地方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與利用。農民對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活動需求強烈,但這種文化服務存在分散性、流動性、地域性等特點,國家提供的公共網絡信息資源和廣播電視等現代化信息服務利用率和覆蓋率偏低造成資源共享不充分。
此外,服務內容匱乏,文化藝術精品稀缺,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待提高。以鄂西地區一個40多萬人口的縣為例,2600平方米的縣圖書館藏書量僅8萬冊左右,電子閱覽室計算機不足30臺。國家“農家書屋”建設工程每年用于每個“農家書屋”圖書更新專項費用2000元,設施維護、設備保養、管理人員工資都需地方財政自行解決,導致部分鄉村“農家書屋”書籍更新速度慢、書籍種類單一、數字化資源建設滯后。全國已組建農村電影數字院線218條,有數字放映隊28730支,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文化服務目標,但影片內容相對單一。在廣播電視方面,地方縣級電視臺基本上靠轉播中央電視臺和省臺節目為主,每天自制節目不足三小時。有些文藝創作者為了經濟效益迎合一部分觀眾,在影視劇創作和群眾文藝活動演出等方面顯露“庸俗、低俗、媚俗”的趨勢。
公共文化服務專職人員工資待遇低,管理人才流失嚴重,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缺失,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我國是世界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很多寶貴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和缺少專業技術人才,很多縣級文物得不到及時保護和修繕,或者缺乏高科技專業知識和手段進行維護,面臨著損毀和消亡的危機。這一狀況亟須通過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機制創新加以扭轉。
拓展多元化發展渠道
資源建設不是最終目的,合理利用資源讓社會資源和區域資源充分共享、惠及百姓,才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終極目標。在整體戰略部署中,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扶持是一個奠定基礎、做好鋪墊的過程。地方政府要想真正建立起豐富的資源和完備的共享機制,還應該根據自身的地方特色,做好服務內容創新和運行方式創新,拓展多元化的發展渠道。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要滿足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經費通常占政府財政支出的1%。我國即使是在文化事業不斷蓬勃發展的“十一五”期間,文化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才基本維持在0.39%~0.41%,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地方政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操作層面決定著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建設和共享的質量和效果。對地方政府而言,首先應該打破行政村的概念,使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以自然村為單位,建設全方位、立體化、數字化的社會文化資源,逐步實現高科技、全覆蓋、高效率的共享方式,強化地方政府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建設與共享服務方面的職能和責任,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域差距,實現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建設和共享協調發展。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建設過程管理和共享效果監控是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關鍵。近幾年,國家自上而下實施了多項惠民工程,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中,四川樂山市沐川縣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8.5%。2007年,沐川縣全面實施“農家書屋”工程,采取政府扶持和社會捐助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書籍、書架、音像制品等物資,實現村村都有“農家書屋”的目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通過互聯網、衛星寬帶傳輸以及光盤傳輸等手段,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全國范圍共享。以成績比較突出的山東省為例,該省17個市、140個縣支中心全部達到國家要求;為農民群眾建設的“山東新農村網上圖書館”,提供農業科技方面的電子圖書15000多種,涉農電子期刊1500多種;在國家電影放映工程中,山東全省已批準建立5條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成立2250多個農村電影放映隊,覆蓋農村放映點45100余個。
在未來發展中,地方政府應該逐步建立健全資源建設的管理標準與資源共享效果的評估體系,兼顧效率和公平,接受服務對象的滿意度評判并與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績效考核相掛鉤,逐步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體系。
深度挖掘民間藝術資源,注重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基層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也是重要方面。資源共享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免費開放,我國在近五年取得了顯著成效;第二階段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實施的各項文化扶持工程;第三階段是通過互聯網、廣電網、電信網的三網融合共享數字化優質資源。從本質上說,三網融合是傳播領域的一種技術進步,實現了一個平臺、多個終端接收的設想,具有整合性、便利性、跨地域性等特點,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共享起到促進作用。在資源共享方面應該探索地方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網絡資源共建共享,同時發揮廣播電視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鼓勵地方開辦面向基層的報紙、頻率、頻道和網站,加大力度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資源共享。深度挖掘保護民間藝術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文化創意產業鏈引入農村。
重在引領和弘揚
文化傳播和藝術創作不僅要滿足群眾的需求,更要引領基層群眾的文化品位,以科技下鄉、“文化大院”、優秀民間藝術傳承為媒介,保護民間文藝作品,繁榮農村大舞臺。資源免費開放保障了廣大基層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利,但由于基層和農村地區大部分群眾文化水平有限、自身需求度不高,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認知標準也和大城市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建設重在引領和弘揚,要具有一定高度和前瞻性,對民族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藝術格調和制作水準,創作更多貼近基層群眾的作品。
根據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現狀,做好資源建設和共享的前提是要做好四支隊伍的建設:首先是基層文化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村文化理論研究和文化運營管理及服務研究,做好頂層設計和監督評估;二是基層文化創作人才隊伍建設,挖掘和優化民間資源,面對基層群眾創作一批健康向上“接地氣”的藝術作品;三是面向農村的表演人才隊伍建設,致力于塑造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的21世紀“新農民”形象;四是基層自發組織的民間文藝團體隊伍建設,增強農民主體意識,凝聚人心,提升自我服務能力。
此外,還應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發揮繼續教育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建設與共享的重要作用。繼續教育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分支和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手段,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建設和共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互聯網開展基層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國家重點大學可以針對基層農村制作一些內容涵蓋現代農業發展、經濟、科技、農業生產、醫療衛生、法律法規等實用性強的網絡精品課程。通過優質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和移動終端課程開發,提升繼續教育服務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能力,將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面向基層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