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莫言手稿(資料片)
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近來一直是熱議的焦點。由莫言獲諾獎所引發的新一輪文學熱,或將同時推動作家手稿的收藏熱潮。
手稿已成稀缺資源
作家曾被稱作“爬格子的”,在格子紙上進行寫作,就像畫家在畫布上進行創作那樣。不過在電腦寫作時代,越來越多的作家改用計算機處理文字。“爬格子的”所剩無幾,作家手稿越來越少。
手稿的價值在網上引發了藏友的熱議。一位署名“側衛”的藏友表示:物以稀為貴,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作家手稿是一種稀缺資源,大多是孤本。即便是用圓珠筆寫的,并用了復寫紙,世上所存也絕不會超過三本,仍然彌足珍貴。作家的手稿極富個性,既有不同時代的不同紙張,還有不同時代的書寫工具,筆墨紙硯都有變化。有的作家用蠅頭小楷體現了嚴謹的個性,有的作家寫得龍飛鳳舞,體現了豪放不羈、一揮而就的狂野。比如賈平凹的手稿,卻是將橫格稿紙豎起來用,用毛筆寫,并且完全不受框格的束縛,讓人嘖嘖稱奇。作家的手稿,就其文化價值而言,尤其是那些被紅筆涂抹得難以辨認的手稿,更折射出了此作寫作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時代特征,更是收藏中難得的極品。
作家的手稿幾乎不可能作偽,一望便知真假,作偽的成本和作偽的難度,都大得難以想象。而且在真偽的鑒定上也非常簡單,與真跡稍一對比,便可水落石出。于是,手稿收買的風險就會小得多。
深得“文化人”青睞
收藏名家手稿,其實就是在收藏歷史、收藏文化。事實上,手稿收藏作為文化收藏的重要一項,早就得到很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劉半農、張元濟、胡適、郁達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手稿在拍賣場頻頻以高價拍出,其中,以活躍于“五四”時期的民國文人手稿最受青睞,如魯迅、胡適、梁啟超、周作人等,他們的詩稿尺牘,乃至只字數語的便條,如今都已成了許多藏家和愛好者競相追捧的佳品,其拍賣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比如在2010年嘉德秋季拍賣會上,周作人的創作手稿就曾以358.4萬元的天價成交。
濟南收藏家徐國衛多年前就開始了名人手稿的收藏。他的收藏里包括黃永玉《蜜淚》散文手稿、巴金《隨想錄》序言手稿、臧克家詩文手稿、郭沫若書信手稿、茅盾小說手稿等,同時還有一些作家的簽名本數千冊。“深夜里捧著這些手稿靜心閱讀,就好像是在和這些作家握手,有一種心與心在交流的感覺。”“這些手稿更能反映作者真實的一面,包括創作時的思想認識狀態等等,因此可以說其價值非常重要。”
徐國衛表示,盡管大家都在談論手稿收藏,但很多人對其價值的認識并不充分;國外類似收藏已有百年歷史,一些畫家的手稿比如達·芬奇甚至比他的畫還要貴。徐國衛介紹,根據國外的經驗,我們的手稿收藏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外的手札收藏成為一個完整系統的體系已有百年歷史,名人書信、手稿早已是極其熱門與搶手的一大收藏門類,是“天文數字的價格”。愛因斯坦給美國總統羅斯福關于原子彈的信,1987年在紐約索斯比拍出了22萬美元;丘吉爾的七封情書,1994年在倫敦佳士得拍了7.68萬英鎊;肖邦給阿爾貝爾伯爵的信,在紐約索斯比拍了19萬美元;而記錄了哥倫布描寫發現美洲大陸的信,更是于1991年在倫敦佳士得拍出了44萬美元的高價。
徐國衛說,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網上關于作家手稿價格飆升的報道的確讓人振奮,但具體還要看市場。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作家手稿會越來越珍貴。
(記者 霍曉蕙 實習生 胡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