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本報記者 陸芳 實習生 孫苗
一部投資不到千萬的電影,一部反響慘不忍睹的電影,卻在上映當日拿到2500余萬元票房。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它憑借明星緋聞,湊巧出現在了一個合適的時間里。
昨天,由楊冪和劉愷威主演的電影《HOLD住愛》宣布:這部趕在七夕檔上映的小成本電影,票房已達4000萬元。
在許多電影人看來,電影制作就和遇到愛情的機緣一樣,剛好踏上,票房就來了,這也是電影“造檔”運動的緣起。
日前,有網友發微博,對2008至2012年這4年多里的電影檔期進行了分析: 在“三八檔”、“清明檔”、 “端午檔”、“七夕檔”、“中秋檔”……這些老祖宗留下的節日和傳統,都被用完之后,片商開始自給自足,原創了“光棍檔”、“高考檔”、“保護檔”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名目,為電影造勢。
而記者了解到,最新的一個“創作”是:“末日檔”。
要說各種“檔”的鼻祖,該歸功于“小鋼炮”馮小剛。
他帶著葛大爺,每年春節都要鬧上那么一鬧,鬧得年數長了,動靜大了,就鬧出了一個賀歲檔來。
過年要“吃餃子、罵春晚、看馮小剛”,已經成為過去10年內國人的主流過年方式之一。
如今,馮小剛已經成了腕兒,成了品牌,不需再借助賀歲檔來撈票房了,自然有大把的電影人前赴后繼。
在“賀歲檔”和“暑期檔”這兩大傳統檔期之后,“三八檔”、“光棍檔”、“七夕檔”、“清明檔”、“圣誕檔”……各種打著節日旗號的檔期,以聞所未聞的姿態現身市場。
和商場逢節假日就掛出“SALE”打折如出一轍,檔期的名目也是“結合時事,制造噱頭”。
片多節日少,檔不夠用,怎么辦?好辦,原創!
于是,在今年,趙又廷與Anglebaby主演的《第一次》,開創了“高考檔”這一新鮮檔期。
事實上,這是部純情片,既不勵志也與學業無關,唯一和高考能扯上點關系的,就是校園里那若隱若現的初戀。
真正的奇葩檔期出現在前兩天——瑪雅人語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話題夠勁爆,于是,就出現了千年難得一遇的“末日檔”。
電影《秘密花園》的導演唐丹告訴記者,電影定在2012年12月12日上映,宣傳口號就是“末日,要愛要愛還要愛”。
除此之外,3D武俠片《血滴子》定于12月20日上映,宣傳口號已從“賀歲”變成了“末日”。
導演劉偉強在解釋這一變化時笑言:“末日有可能失約,但《血滴子》不會。末日之前,狂歡一場。”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檔期,還不是錢給招的。
去年“光棍檔”上映的《失戀33天》,票房奇跡歷歷在目;《桃姐》讓“三八檔”煥發了生機勃勃;《Hold住愛》討了“七夕檔”的彩頭……仿佛只要能趕在合適的檔期上映,無論片子多爛,板磚多狠,都有創造票房奇跡的可能。
“假日經濟催生了電影新檔期。”浙江星光院線老總富海芳說。
所謂假日經濟,是指人們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消費,帶動供給、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系統經濟模式。
以往“假日經濟”,都是惠澤了旅游、購物,如今電影也成為受益者。
尤其是2008年節假日調整后,增加了3個傳統節日的小長假,縮短了五一黃金周。
“三八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片方和院線按照這些節日,對各種電影進行分類推廣,新檔期自然就應運而生了。
“小長假時間短,出不了遠門。大長假人又太多,很多人懶得出去擠,不如看電影。”富海芳說,“國慶檔”、“賀歲檔”等傳統檔期,還是國產大片競技場,那些夾縫中求生存的中小成本影片,為獲得票房,索性另辟蹊徑發掘新檔期,但有些檔期實在牽強,完全為電影生造出來,而電影質量也實在平平,“這樣下去,會讓人對檔期電影產生反感。”
各種“檔”,別讓我上當
《Hold住愛》hold住了票房,卻難hold住口碑。在豆瓣網上的評分,只有可憐的2.2分。
不少影迷表示,七夕節約會時,為應景才看的這部影片,看完之后大呼上當。
一網友稱“被雷得外焦里嫩,感覺被耍了。這部爛片太有頭腦了,完全贏在檔期,觀眾就遭殃了。”
影片逮住特殊檔期大肆宣傳,不明真相的觀眾就悲劇連連。
“如果說檔期也屬于品牌的話,新檔期就是剛新創的牌子,應該好好培育和維護,隨便上一些爛片只會倒了牌子。”影評人譚飛的幾句話很有道理。
經驗和教訓都是從挫折中獲得的,如果連續被檔期電影壞了胃口,觀眾自然會退避三舍。
如果沒有了被檔期消費的觀眾,那片商最終追求的票房,也就成了泡沫。
還是應該學學檔期鼻祖馮小剛,靠檔期撈票房的同時,別忘記提升影片的質量,最后才能完全脫離檔期,什么日子上映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