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發現白陶傳播的又一重要通道
千家坪遺址位處湘江上游支流舂陵江旁,在尹檢順眼中,該遺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具有連接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的紐帶作用。開展千家坪遺址的考古工作,不僅可填補湘江上游史前文化的空白,而且還有可能發現長江與珠江流域史前文化交流的另一條重要通道,進而尋找到研究南嶺南北地區文化交流新的突破口。
白陶是湖南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標志性文化奇葩,也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重要課題。考古學界基本認為,史前時期白陶起源地在湖南,至于是洞庭湖地區還是懷化高廟遺址,目前還未有定論,兩地都發現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白陶。
尹檢順告訴記者,千家坪遺址出土的白陶,數量眾多,紋飾復雜精美,不亞于高廟遺址,表明湘江流域也是白陶往南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從近年在湘江流域發現一批出土白陶遺址綜合分析,基本可以認定,湖南史前白陶遺存的向南傳播,除沅水外,湘江是一條毫無爭議的重要途徑。”
見證長江中游與嶺南文化交流
郴州市文物處專家表示,千家坪遺址的出土遺物,其特征與湘北地區商代遺存相去甚遠,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是湘南地區商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值得注意的是,該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雖然表現出較多獨特的文化因素,但與湖南其它地區同時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吸收了澧陽平原、高廟遺址等強勢文化的元素。
“地處南嶺南北交通咽喉位置上的千家坪遺址,為考察長江中游與嶺南的文化交流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表示,以澧水中下游為中心的區域是新石器時代湖南的文化核心所在,與此同時,在這個核心的外圍,也活躍著一支重要的文化類群,它崛起于沅水中游,鼎盛時期鋒芒直指澧水流域、洞庭湖東南岸、黔桂東部和南嶺地區,這支文化類群以高廟文化為代表,以印紋白陶為標簽,對南中國史前文化施加了重大影響。無論是沅水上游、資水上游或是湘江上游,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這個文化類群的作用。千家坪遺址就受到高廟文化的強烈影響,其白陶上的鳳鳥、獸面紋飾就是明顯的證據。
專家說,本次發掘不僅填補了湘南地區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文化空白,而且為以后繼續追尋和關注這一地區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由于汛期來臨,遺址已被淹沒于水下,待下半年水位下降后,考古專家將繼續對遺址進行發掘。(李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