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新社河池12月1日電 題:瀕臨失傳的中國毛南族族寶“頂卡花”獲新生
中新社記者 楊志雄 黃艷梅
“金絲竹子根連根,恩愛情人心連心,羅咳!有緣千里來相會,‘頂卡花’兒訂終身,羅咳!”在中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當地民眾用情歌歌唱象征幸福吉祥的毛南族族寶“頂卡花”。
“頂卡花”漢語譯為花竹帽,即在帽底編織花紋的意思,是毛南族特有的傳統手工編織工藝品。毛南族歷史上,花竹帽是青年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首選嫁妝。由它衍生的花竹帽文化(如花竹帽編織手工技藝、花竹帽歌、舞),是毛南族的文化精髓。
今年44歲的毛南族婦女譚素娟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如今她在當地很有名氣。作為編織花竹帽的第五代傳人,譚素娟的技藝為鄉中翹楚,所編花竹帽最為搶手。
譚素娟向中新社記者介紹,花竹帽取材當地特產的金竹和墨竹,所使用的篾片薄如紙,篾絲細如線,造型是銅鼓與圓錐的巧妙組合,又按陰陽對應將帽蓋、內襯和帽底緊密扣合。從選篾、制篾、上模、結形、編織、填襯到定型、整合、勒邊、護頂,到最后涂刷油料,編好一頂花竹帽需要幾天甚至一周時間。
由于花竹帽手工藝復雜,技術難度大,且為毛南族男女青年的愛情信物,所以顯得非常珍貴。在20世紀40年代,一頂花竹帽可換70斤大米,如今最普通的一頂也要兩百至三百元人民幣。
中共河池市委常委、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委書記吳曉麗介紹,過去花竹帽僅憑老工匠在直系或嫡系親屬間口頭傳授和示范,且受現代文明的沖擊和生活快節奏的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花竹帽一度瀕臨“失傳”。直到90年代中期,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在偶然的下鄉查訪中發現身懷絕技的老藝人譚順美。
為了讓這項千年技藝后繼有人、重獲新生,當地政府從2000年開始每年撥款數萬元用于花竹帽工藝調查、資料整理及工藝傳承培訓工作,并在一些中學展開大規模的普及傳統民間技藝教育,建立毛南文化藝術教育基地。今年5月,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被列入中國國務院新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譚素娟師從譚順美,如今她的生活與花竹帽息息相關。她說,除了參加各類培訓及傳統技藝展演等活動,她基本足不出戶編織花竹帽。“我不是為了賺錢,我就是喜歡這門手藝,它代表我們毛南族,希望它代代傳承,實現普及化、產業化。”
在各方的努力下,毛南族花竹帽已走出國門,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引起廣泛關注。在2010年10月舉行的第15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上,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捐贈10萬澳門元,幫助毛南族推廣和保護花竹帽編織等民間工藝。
河池市政府官員表示,“十二五”期間,河池市將通過建立花竹帽生態保護區、籌建花竹帽民俗風情旅游基地,創立毛南族花竹帽民俗旅游熱線等措施,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瑰寶的扶持和保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