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鑒定行為有無監管?
監管缺失、法律缺失,暗藏巨大風險
既然鑒定專家隊伍混亂,是否有法律法規對鑒定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呢?
“目前國內藝術品鑒定市場處于‘三無’狀態: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無人管。鑒定者無需對鑒定行為負責,也不承擔風險?!币晃辉阼b定行業從業幾十年的專業人士向記者坦陳。
其實,藝術品收藏自古就有,過去之所以沒出現這樣大規模造假行為,源于傳統社會對誠信道德的尊崇。上述專業人士介紹,過去,民間收藏主要通過古董商等中介維系。該古董店只有誠信經營,才能長久地維系下去,因此對聲譽極為看重。老百姓也能夠把自己的收藏品拿去鑒定,得到權威與中肯的估價。而今,在短期高利益的驅使下,幾乎沒有真正權威的民間鑒定機構了。
在歐洲,藝術品鑒定市場有一套完善的市場機制進行約束和規范。例如,鑒定師需為鑒定行為承擔風險后果,民間有專業、權威的鑒定機構對藝術品進行權威鑒定。此外,法律對商業欺詐行為有嚴格規定,一旦認定存在欺詐,將進行嚴懲,導致造假者一貧如洗。
陳履生認為,鑒定行業只是造假市場中的一環,目前假藝術品從制造、鑒定、流通到饋贈、回收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產業鏈,其中暗藏著巨大的風險。
甘學軍指出,由于監管的缺位,誠信道德觀的淪喪,不少人以牟取高利潤為目的,出具一些不辨真偽的鑒定證書,一些不規范的拍賣公司拿“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品質”的國際拍賣慣例做擋箭牌,拍假賣假,實際上助長了造假產業的繁榮,對整個行業帶來極大的危害。
造假之風如何遏制?
規范鑒定程序,讓鑒定證書承擔法律責任
隨著藝術品投資規模日益擴大,真偽的鑒定變得尤為關鍵,這也成為阻礙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國際化、專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陳履生提出,只有上升到政府層面監管,才能有效遏制大規模造假行為。除了借鑒國外法律機制外,還應通過試點方式逐步建立權威機構,重建社會公信。例如,北京畫院是國內收藏、研究齊白石作品的重要機構,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齊白石研究會,樹立專業形象。但該機構絕不能出現偽專家,否則就無法形成真正權威。
有業內人士指出,應建立對鑒定者的問責機制。例如,在假“金縷玉衣”案中,幾位鑒定專家的行為已經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后果,應該追究其相應的社會責任。唯有加大懲處力度,才能讓專業鑒定不再成為肆意斂財的工具。
甘學軍認為,規范鑒定證書操作程序,讓鑒定證書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當務之急。例如國家可以出臺規定,要求鑒定證書必須由機構認證,一旦存在虛假認證,可追究機構的法律責任。再如,鑒定證書必須有認證細節描述,形成法律追責的根據。
陳履生表示,雖然文物造假不像食品造假對個人帶來危害,但是其長遠危害甚至高于三聚氰胺。大規模造假行為如果得不到遏制,甚至讓贗品公然流入博物館等機構,這對認識中國文明、研究中國歷史將造成巨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