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很多新聞訪談和對話節目,當事人雙方一亮相就莫名火大,主持人、點評嘉賓火更大,一個個口才都很好,不需要熱身就開始多方辯論。看上去火爆好看,最終卻沒有太多的信息量,甚至說不清究竟是非在哪里。”新聞評論和訪談節目時常上演的“火爆秀”,讓電視新聞評論充滿了微博圍觀式的娛樂感。有人說,呈現觀點碰撞的微博式電視新聞評論,是傳統媒體在網絡時代的出路;也有人說,娛樂化是一個大陷阱,最終將逼死新聞節目。
日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人和文化學者以“東方直播室”為樣本,在滬召開新聞評論和對話節目研討會。在“東方直播室”成為同時段收視率冠軍之后,克隆的對話和評論節目,卻多以微博式大信息量和觀點尖銳交鋒為賣點。學者表示,重解讀是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的必然選擇,但是在呈現價值觀和利益沖突時,需要熱烈交鋒更需冷靜思考。電視新聞不能僅供圍觀,畢竟發牢騷簡單,難的是給出思考的方向,或者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電視新聞也學微博圍觀
“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合理嗎”;“高速公路攔車救狗,該不該”;“業委會維權有多難”。這些在網絡上被熱議的選題,都走進了今年上海電視東方直播室的演播室,成為當事人、嘉賓討論的話題。像最近的“聽證會最牛群眾演員”等網絡話題已經成為電視新聞評論訪談節目的重要“消息源”。而網絡強調的“質疑”、“信息量”、“觀點交鋒”,也成為電視新聞節目呈現網絡話題時采用的風格。
“有人說‘有網絡氣息’是對一份報紙的表揚。而現在很多電視新聞訪談對話,也有了‘微博氣息’。”媒體人陳朝華表示,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信息優勢,已經被互聯網消解。解讀信息,從信息中發掘價值,“從新聞中制造新聞”獲得再次傳播的機會,已經成為目前電視新聞節目的共識。不過,發掘新聞事件價值最直接的評論和對話節目,卻在收視率競爭中成為微博圍觀的翻版。
為增加視聽效果,有的節目選擇“情緒亢奮”的嘉賓,甚至讓主持人標榜“憤怒風格”,有的節目則配以煽情的音樂。新聞訪談節目的演播室,很多時候更像一個曬“火爆”的秀場。一檔講述打工者的新聞訪談節目,就在新聞當事人講述打工經歷時,配上了“悲涼”的音樂,將質疑的情緒直接打壓,并轉成“悲情”。而在另一檔節目中,就因為照片中一位老人在街頭賣菜,她的子女就被“觀眾代表”斥為“不孝”,而實際上老人賣菜只是因為“好這口”,人家家和子孝。
“我們處在社會轉型時期,不同價值觀和利益訴求需要對話,也需要辯論,但是電視訪談和對話節目,不能演化為內容大于形式的辯論賽。”網絡媒體人劉春表示,很多電視新聞在解讀時,并不看誰的觀點有道理,而是看誰的“情緒”、“氣勢”能壓倒對方。這種情緒集體化的翻版微博圍觀,往往會曲解新聞價值,甚至出現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