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網絡輿論事件從形成、發展到高峰峭立,再到有所回落,顯示出政府部門網絡輿論管理水平的提升
● 網絡輿論的情緒化、鼓動化、不負責任等特點,也易引起網絡暴力、網絡侵權等問題
近年來,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對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7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發布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書中對十多年的重大網絡輿論事件進行了詳盡和系統的梳理,其中所揭示的重大網絡輿論事件的一系列特征值得人們重視和警惕。
網絡輿論事件呈上揚態勢
早在1998年1月發生美國總統克林頓“拉鏈門”事件時,我國的網絡輿論就已經十分活躍。因此,新媒體藍皮書以此為起點,所分析的重大網絡輿論事件時間跨度為1998年初到2010年底。
藍皮書認為,我國重大網絡輿論事件在時間上呈波浪狀不斷上揚的發展態勢。在藍皮書所涉及的210起重大網絡輿論事件中,僅在2009年有所回落,但2010年又重新恢復上揚的態勢。
藍皮書對一些標志性的年份進行了命名,如2003年是網絡輿論年、2007年是網絡民意年、2008年是網絡輿論監督年、2010年是微博發展年。
藍皮書作者之一、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鐘瑛認為,網絡輿論事件之所以在2008年達到最高峰,與2008年諸多天災人禍及社會大事頻發有關;網絡輿論事件在2009年有所回落,而在2010年又出現回升,這與網絡輿論事件所反映的社會矛盾繼續發展有關,同時也與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有關,特別是微博的發展。此外,網絡輿論事件從形成、發展到高峰峭立,再到有所回落,也顯示出政府部門網絡輿論管理水平的提升。
從重大網絡輿論事件的地域分布來看:源自東部地區的占54%,源自中部地區的占22%,源自西部地區的占24%。
鐘瑛認為,在對重大網絡輿論事件分布空間的分析過程中,能發現事件發生地域的遷移。初期階段(1998年至1999年),網絡輿論事件多源起于國外,如克林頓“拉鏈門”事件等;2000年前后,網絡輿論事件中心轉移到國內中西部地區,如胡長清案、廣西南丹礦難等;2003年以后,東部發達地區成為關注的焦點,如孫志剛案、珠海買春事件、上海社保案等。
網絡輿論關注反腐與民生
此次發布的藍皮書還對重大網絡輿論事件的諸多特征進行了描述。
藍皮書統計顯示,按照通行的中國當代十大社會階層劃分,重大網絡輿論事件所涉階層,以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首當其沖,相關案例共67起,約占整體的36%。
鐘瑛認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有主導性特點,他們最接近整個社會最重要的組織資源,對社會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因此,他們構成了網絡輿論事件的焦點,網民極度關注他們的道德品質、管理能力、工作作風等。
藍皮書中提到,2010年,政府部門管理者的貪污腐敗、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問題成為網民關注的重點,如共青團河北省石家莊市委原副書記王亞麗騙官案、湖北恩施腐敗書記“日記門”事件、安徽馬鞍山局長打人事件、廣西來賓煙草局長“香艷日記”事件等。
此外,藍皮書稱,2010年,政府部門管理者中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是,不少政府部門管理者自覺地運用新媒體,如四川巴中“全裸”鄉政府的費用公示、江西黎川新任科級干部財產公示等,皆獲得廣大網民的好評。
而對于重大網絡輿論事件所涉及的類型,藍皮書統計顯示,網絡輿論事件主要集中在政治與民生方面:
政治方面,官員腐敗與政府部門管理密切相關,共47起,占案例總數的22%,顯示網民對政治生活的關注。
而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是網絡輿論事件的又一大熱點,這些問題包括教育、醫療、城市拆遷、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共有案例39起,占總數的19%。
鐘瑛認為,在歷年重大網絡輿論事件發展的類型中,2010年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隨著微博、手機等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政府部門管理、房屋拆遷在網絡輿論事件中的比例呈擴大趨勢,成為最容易引發網絡輿論關注的興趣點。
此外,對性質敏感、發生地偏遠的事件,網絡媒體的挖掘功能也是網絡輿論事件呈現出來的一大特征。
藍皮書稱,2008年,在浙江溫州“出國考察門”事件中,出現了一張遺失的公務員出國考察賬單。在事情沒有核實之前,傳統媒體難以報道,但網絡論壇卻已四處張貼。
藍皮書在對源自網絡的重大網絡輿論事件進行考察后還發現,源自網絡論壇的居首,其次是博客,之后是微博、貼吧、郵件列表、QQ。其中,在2010年,微博興起后,迅速成為網絡輿論事件的信息起源。比如,“天價微博”事件就是當事人利用微博爆料,反映電信運營商高收費,從而引起網民與消費者的關注。
鐘瑛認為,在公眾通過微博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這一情形增加的同時,政府部門管理者利用微博實現信息透明與輿論引導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這說明政府部門利用新媒體實現信息公開、與網民問政的做法是一種反映社會民主進步的、成熟的有效做法。
此次發布的藍皮書,還對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和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IRI)已發布和已完成的年度報告進行了分析。
據藍皮書的分析,2010年年內,各種熱點事件、突發事件不斷,形成的網絡輿論依舊是風起云涌。這是處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危機頻發期的現實的反映。
藍皮書作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閔大洪認為,從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選出的2010年熱點事件來看,這些事件主要涉及公共權力監督、公共秩序維護、公共道德伸張等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很多突發事件只要涉及官員、城管、央企、富人、下崗職工、農民工、拆遷、房價、物價等敏感因素,就很容易引發鋪天蓋地的輿論聲浪。
此外,藍皮書還指出,IRI提供了2010年近1000個網絡熱點事件、72個網絡熱點及突發公共事件和20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通過對這些事件或熱點的整體態勢分析表明,持續時間在31至50天的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占比達50%;持續事件在11至30天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占比達40%;持續時間達71天以上的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占5%,如趙作海事件的持續時間長達79天,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事件。
“一個事件的網絡輿論持續時間的長短,可以反映政府部門對于熱點問題和危機事件應對的水平和能力。”閔大洪說。
網絡輿論社會監督作用明顯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藍皮書除對重大網絡輿論事件的分布和特征作出分析外,還進一步分析了重大網絡輿論事件的影響。
藍皮書對210個重大網絡輿論事件進行解析后發現,網絡輿論在推進事件發展中的作用是多向的。其中,起正向作用的案例有140起,比例為67%;起中性作用的案例為46起,比例為24%;起負向作用的案例有20起,比例為9%。
藍皮書認為,數據顯示,起正向作用的網絡輿論占絕大多數,其正面的積極意義十分明顯。如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其影響是最終廢止了1982年5月發布的《城市流浪人員乞討收容遣送辦法》;2008年山西襄汾潰壩事件發生后,網絡輿論反響強烈,很快掀起問責風暴,涉及各級官員100多名;其他如2007年廈門PX事件、2009年番禺垃圾焚燒事件等,都因網絡輿論的強烈反應,最終導致地方政府修改決議。
藍皮書進一步分析稱,網絡輿論的情緒化、鼓動化、不負責任等特點,也易引起網絡暴力、網絡侵權等問題。
鐘瑛認為,數據顯示,不同媒體對輿論事件進程的影響力不同,網絡媒體首屈一指。許多傳統媒體無法解決的問題,網絡媒體皆因網民的自覺參與、挖掘真相,最終形成勢不可擋的網絡輿論氣勢,促使管理者不得不重新審視問題。比如,2010年,廣西來賓煙草局長“香艷日記”在網上曝光后,網絡輿論一片嘩然,“香艷局長”也在立案調查后被送進監獄。可見,網絡媒體在社會監督中能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網絡輿論管理任重道遠
藍皮書在對13年間210起重大網絡輿論事件進行分析和梳理后,得出的結論和啟示如下:
網絡輿論事件上升趨勢明顯,特別是2008年以后,網絡輿論監督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因此,政府部門對網絡輿論的管理任重道遠。
網絡輿論事件頻發點:地域上,多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人群上,多集中在接近更多政治、文化、經濟資源的人群。因此,政府部門在進行網絡管理的同時,也應該對這些地域的社會秩序、人群道德進行監管。
網絡輿論事件最關注的問題是官員的執政問題與民生問題。這些問題常牽涉到普通群眾最敏感的神經,稍有不公就容易引起群情激憤,形成網絡暴力。因此,政府部門行政執法的公正性、網民道德水平的提升,都應受到高度重視。
房屋拆遷問題是最容易引起網絡輿論關注的焦點與熱點,房屋拆遷問題在整個網絡輿論實踐中有擴大發展的趨勢,對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和形象產生了消極影響。這類問題應該成為今后政府部門工作的重點。
網絡媒體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不僅在網絡輿論事件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導作用,而且在推進事件圓滿解決方面的正向作用也十分突出。
閔大洪進一步分析說,網絡輿論的高漲體現了中國網民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充分利用互聯網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各項權利。各級管理者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時代,信息是封不住的;廣大人民群眾實施的網絡監督,尤其是對政府有關部門和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腐敗作為的網絡監督是擋不住的。(杜曉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