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通濟門段城墻也許是最糾結的城墻:因為它的身高矮了至少2米;西安門遺址也許是最淡定的城墻:因為它眼睜睜看著原本踩在腳下的地平面爬到了自己頭上。老武定門上的一個城門洞也許再不露臉就沒機會了:南京城如再長高的話,它就快沉沒到地底下了。明城墻正在變矮。南京城正在長高。昨天,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陳列研究部主任、著名明城墻專家楊國慶接受記者采訪
武定門上的一個城門洞已快要低于地平線。馮方宇 供圖
明城墻有
十幾米身高差
很多人肉眼所見城墻是平齊的,但實際上,不同段的城墻有身高差。南京的明城墻高矮不一,而且“身高差”相當懸殊。楊國慶告訴記者,現存最高的南京明城墻大約24米,是龍脖子到琵琶湖段的城墻,最矮的則是水西門——中華門段城墻的其中一段,在水西門南側的一段城墻,只有10米以下,被稱為“矮墻”。這一高一矮,相差了十幾米。
高矮不一的原因并不清楚。楊國慶表示,關于明城墻的城墻高度、寬度,歷史文獻中沒有確切記載,即便有也都含混不明,如《客座贅語》中記載:“自通濟門起至三山門止一段,尤為屹然。聚寶門左右皆巨石砌至頂,高數丈”;“光華門至通濟門一段、草場門至清涼門一段、中央門附近一段,則均至窄,有僅及丈者。”
城墻不僅有“身高差”,身材還有胖有瘦。最“胖”的厚十幾米,如中華門城堡的城墻拐角,解放門——臺城——九華山段的城墻拐角地段;最瘦的僅有幾米,如太平門向東的城墻,是南京最“瘦”的城墻。
2005年6月,楊國慶在太平門龍脖子段城墻考察,發現城墻厚度出現明顯的差異:在城墻內側向東城頂厚度為10.6米,向西城頂厚度卻突然“減肥”為3.6米。為了探究這段城墻有沒有被拆除過,當時特地出動了儀器,沿10.6米厚城墻向3.6米拐角進行地基鉆探,一直鉆探到了地下十多米,都沒有發現城墻墻基,于是證明了這個突然“變瘦”的城墻就是當年筑城的原貌。“至于城墻突然變薄的原因,現在也不得而知。”
通濟門段城墻
“矮”了2米
如果你認為,經歷了600年風雨陪伴著我們的明城墻已經固定不變,就大錯特錯了。在我們不經意的每一天,它都在發生著改變。比如,它的身高。
“明城墻正在變矮。”楊國慶說。
明城墻正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慢慢變矮,一部分地基與城墻連接部分正逐漸轉入地下。
楊國慶舉了個例子。建城東干道隧道時在通濟門有一段考古發掘,當時他正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通濟門段城墻的“腳”被挖掘出土的過程。“據我目測,這段墻體的地腳線至少在地下2米,工人站下去還空出半個身子的位置。”
楊國慶特別強調,出現在地下2米的是明城墻墻體,而不是墻基,也就是說,歷史上它曾經是在地平面上的,而隨著歷史變遷和城市面貌的改變,這段城墻由原本位于地平面以上變成了漸漸被埋入地下,而站在地面上的人們肉眼看到的城墻也就“矮”了兩米,相對應的,是城市“高”了兩米。
更典型的例證是西安門遺址。“可以說,西安門遺址就是‘明代高度’。”
現在的西安門遺址廣場位置大大低于旁邊的龍蟠中路和中山東路,在地平面上要往下走十數級臺階,在路面上看只能看到稍稍冒出頭的西安門遺址。楊國慶告訴記者,明代建城墻時,這里肯定至少與地平面平齊,也就是說,它的位置代表了明朝時的南京地平面。
和今天的路面比較一下,很明顯,城墻變矮了,因為南京城長高了。
地平面
是這樣長高的
和城墻變矮相對應的,是南京城的長高。
楊國慶告訴記者,在南京城建設過程中,在很多工地挖地時,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南京城在不斷長高。他曾經在城東一處工地看到施工單位挖掘開一段路面,在柏油馬路下是半米厚的土層,土層下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彈子石路,經過他們的鑒定確定是清朝時期的道路。在彈子石路下是一層煤渣,而在煤渣下十幾厘米深的地方,又發現了一段青石板路,上面甚至還發現了清晰的車轍痕跡。而經他們鑒定,這段青石板路是明代時的路面。
一段路面,疊加起了各個朝代。楊國慶表示,這是因為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沒有將原先的道路全部鏟掉再重新鋪設,而是直接將原來的路面埋掉,鋪平,再在上面疊加新的路面。于是,路面越墊越高,在漫長的歷史中,城市的地平面也因此慢慢長高了。
洪武路
長高了40厘米
“其實看南京城長高,只要看看城南的老房子就知道了。”楊國慶表示,判斷南京老城南的民居是否是老建筑,有一個最實用、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它是不是低于路面。“年代越久遠,低得越厲害”。
他告訴記者,這些老民居在蓋房子時起碼是與地面平齊的,或者比地平面更高,這是為了防水的考慮,不能低于地平面。“但你現在到老城南看一看,很多還保留著的老宅子都比地面低,尤其是大馬路旁邊的房子,更加明顯。”
說到南京城的長高,楊國慶說,自己就是個親身見證者。他在洪武路住了50年,眼看著這幾十年里洪武路在“躥個子”。“至少長了40多厘米。”他告訴記者,20多年前,洪武路天橋位置底下的路面原本還是彈子石路,改造時,彈子石路面并沒有拿掉,而是把它全部覆蓋在下面,將彈子石路埋進地下,無形中長了一層。后來洪武路經過多次道路改造,就這樣不斷在長高。
城墻的墻基
被黃沙掩埋
不僅是通濟門和西安門,楊國慶告訴記者,變矮的還有清涼門和武定門。清涼門比路面矮,而老的武定門上有一個門洞,這個門洞曾經是一個正常高度的城門,但在七八年前拍攝的一張照片上卻清晰地顯示,這個門洞已經大半個身子都沉入了地平面以下,只露出一個門頭,過去的人能走進去,現在卻只能“爬”過去。
同時,楊國慶表示,來自北方的沙土也是使城墻變矮的一個原因。城市里的沙土有人清掃,而城墻角落的沙土卻很可能越墊越高,讓明城墻在漫長的年月里漸漸被埋入城市的沙土里。
但是,也有沒有變矮的城墻,比如中華門城堡。楊國慶表示,中華門的高度始終沒有動過,它代表的也是明代高度。
楊國慶告訴記者,城東工地那段疊加著明清路面的馬路,后來施工中把那段清朝的彈子石路整個清除了,他覺得很惋惜。“其實哪怕保留一半,也是一個歷史的保留。”他表示,在很多地方,會對施工中挖掘出的歷史路面進行原址保護和展示,比如廣州就在最繁華的步行街北京路上進行了歷史路面的原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