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本次文物清理與“故宮學”有何關系?
記者:在本次清理之前,故宮博物院的賬目上有多少文物?
鄭欣淼:我們原有的在賬文物(指珍貴文物)約94萬余件。1990年和1997年,故宮博物院先后建成了一、二期地庫,原存放于地上庫房的約60萬件藏品陸續(xù)搬到了地下庫房,剩余地面庫房也隨之做出調整。藏品的收藏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必須進行重新核對認定和確定方位。通過七年的工作,我們全面完成了這94萬余件文物的核對工作。
記者:我記得,故宮曾一度公開宣稱自己的藏品數為150萬件,為什么清理后的數字反而增加了?
鄭欣淼:主要是由于文化遺產概念的發(fā)展,將以前未納入文物范疇的歷史遺存也納入進來了。
2003年10月,我們提出了“故宮學”的學術概念,主張對故宮及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入、全面的發(fā)掘。從“故宮學”的角度看待故宮,我們對故宮的價值有了更加充分的認識,不僅意識到故宮古建筑、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了宮廷歷史遺存也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
在“故宮學”的影響下,我們對文化遺產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認識到原來眾多不被重視的宮廷遺物無疑是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反映宮廷歷史文化某些方面的實物見證。同時,“故宮學”所體現出的故宮博物院對傳承弘揚中華文明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也要求我們更加自覺地對故宮進行全面的保護。可以說,這次文物藏品清理是在文物認識視野不斷開拓并日益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是在“故宮學”理念的指導下具體進行的。當然,這次文物藏品清理也是“故宮學”自身深入發(fā)展的需要,是一項服務于“故宮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
記者:請您舉一些具體例子。
鄭欣淼:比如,13萬件清代錢幣、2萬余件帝后書畫,過去既不算文物,也不算資料,從未進行過系統(tǒng)整理。這次清理中,不僅對這類遺物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而且對所有資料藏品進行了重新的鑒定、研究,完成了共計180122件資料提升文物的工作。
新提升成的文物里,如織繡類文物里來源于“文革”時期從房山上方山、云居寺中收繳的數千件經書的封面,它們絕大多數是紀年準確的明代織物,且品類眾多、織工精細、紋樣精美、保存完好。這在全國博物館同類藏品中也十分罕見和難得,對于研究明代絲織品具有重要意義。其他如888件盔頭、鞋靴,從戲曲演出的形態(tài)看,盔頭和鞋靴與身上的戲衣一樣,都是傳統(tǒng)戲裝“行頭”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樣具有歷史價值。另外,圖書館所轄大量的古籍善本特藏、20萬余件書版,古建部所轄大量建筑構件、“樣式雷”燙樣等也首次納入文物賬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