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自貢恐龍博物館顯得非常冷清。
自貢恐龍博物館內的模型制作較粗糙。
楊氏璧山上龍化石。
博物館吸引了來自海外的恐龍粉絲。
傳統模式:自貢恐龍館 “首創”者是孤獨的
自貢是一個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號稱“恐龍之鄉”,擁有國內最重要的侏羅紀恐龍化石群遺址。而自貢恐龍博物館則是中國第一家專門以恐龍為主題的博物館,總陳列面積達到3600平方米。自從1987年開館以來,它一直是中國恐龍迷們心目中的圣地。去年9月,記者就曾經實地探訪過這座“恐龍圣殿”。
展館精彩但不過癮
來到自貢,記者的第一感覺是“這是個工業城市”。位于四川省南部的自貢有山有水,草木蔥蘢。但是,這里的植物葉子上都蒙著厚厚的一層灰。去年,自貢主辦了第11屆四川省運動會。記者來到這里時,城市的很多宣傳墻上貼著、畫著吉祥物。那是兩個卡通人形“鹽娃兒”和“燈妹兒”,分別代表自貢的兩大特色:井鹽和燈會,而沒有這個城市的第三項特色恐龍。
從自貢火車站出來,7路公共汽車的終點站就是“恐龍博物館”。乘坐公共汽車到博物館的路上,要路過彎曲的小巷,而連接燊海井、硅化木和恐龍博物館等幾大主要景點的公路也坑洼不平。
走進自貢恐龍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形如一頭蜥腳類長頸恐龍的“游客中心”,實際上這種“恐龍元素”在博物館內隨處可見。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展廳的形狀就像“一堆化石”,兼具設計感和“科學味兒”。這樣的設計在上世紀80年代是很“洋氣”的,因此曾經獲得過全國的工程類獎項,現在看起來則顯得低調而又親切。
展館的第一層陳列的是巨大的恐龍骨架。館內講解員說,現在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恐龍化石大多來自白堊紀。因為“海浸現象”,在白堊紀之前的侏羅紀恐龍化石較少保存下來,而自貢保存下來的侏羅紀恐龍化石非常豐富。侏羅紀早于白堊紀,所以相對來說,侏羅紀的恐龍相對比較簡單,對研究恐龍的演化過程有很大意義。自貢保存下來的蜥腳類恐龍化石非常豐富,而且幾乎全部蜥腳類恐龍都有一個有趣的特征尾巴尖上有一塊錘狀的骨頭。研究者認為,它們可能會用作打擊敵人的“流星錘”。所有展品中,最讓人覺得“醒目”的,是四川巨棘龍的化石。這種較早期的劍龍類動物有著一個巨大的肩棘,半蹲的姿勢看起來如同即將被奧特曼猛揍的小怪獸。
在一層還有壯觀的“埋藏廳”。館內講解員說,專家認為自貢的恐龍埋藏地形成的原因是恐龍被洪水沖至此地,而且還不是一次洪水,多次洪水埋葬了多批恐龍,所以形成了層層疊疊的“恐龍墓地”。就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樣,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埋藏廳也采用了“邊展出,邊發掘”的形式。
在二層展出了除恐龍外的其他古生物化石以及館藏精品等內容。最有意思的是一具蛇頸龍類的楊氏璧山上龍的化石。蛇頸龍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動物,到四川干嗎去呢?專家認為在侏羅紀的時候自貢地區有一個大湖。這個大湖曾經是海洋的一部分,后來因為地質變化被隔離。于是,海洋中的蛇頸龍演化成了淡水中的品種。
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展品對于愛好者來說非常精彩,對于一般參觀者來說也頗值得一看,遺憾的是骨架旁邊都沒有制作高仿真度的復原模型,只有大型的壁畫,對古生物不熟悉的參觀者很難想象這些巨大生物的原貌。
除了展品,館里還有一些和游人互動的項目,比如恐龍骨架從發掘到裝架的過程展示、可供觸摸的恐龍化石真品等等。但總體上而言,互動性不太強,游人的實際參與也不多。
看完“第一個”博物館,記者感到神清氣爽,胃口大開,下面的展館一定更精彩!但讓人驚訝的是,自貢恐龍博物館其實只有一個兩層的主館,一般的參觀者不到半小時就可以看完,比北京自然博物館要小得多,很難說“過癮”。據記者在一小時左右的觀察過程中,只看到了不到100名游客,其中外國人比中國人還多。“老外”都仔細地看說明、照相、錄像,一看就知道是來自貢“朝圣”的“恐龍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