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1月17日,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電子顯示屏正在播出《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新華社發(吳凱翔攝)
新華網上海1月23日電 題:在“世界十字路口”講述真實中國——中國國家形象片制作團隊揭秘創作幕后故事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白旭 孫奕
3年前,年過六旬的沈贊臣第一次站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上,他被這個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稱的地方所吸引。不過當時他未曾料想,2011年1月17日,由他擔任總制片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就在此地向世界首播。
“在一個廣告人眼中,紐約時報廣場是一個標桿,這里是曼哈頓的重要街區,匯聚了最誘人、最具視覺沖擊力的廣告大屏幕,最大的一塊足有四五層樓高,每天路過這里的客流超過7萬人次。”沈贊臣說,當中國人自己拍攝的“中國形象”出現在大屏幕上,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和心靈震撼,難以言表。
這位中國廣告界傳奇人物率領上海靈獅廣告公司團隊,于2009年11月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的國家形象片比稿競標中勝出。此后長達1年的創作,讓這位中國廣告界元老經歷了人生最難忘的一次“長跑”。
“我們必須面對的第一項挑戰就是如何在短短60秒內表達中國,主創們天馬行空,但最終還是歸結到一個字‘人’。因為再美的風景、再發達的經濟成就,都不如可愛的中國人,更能表達一個真實的中國。”沈贊臣說。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形象片,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自己的‘公共外交’,而國家廣告也是‘公共外交’的一個組成部分。片中出現的人物,其實就好比是中國的‘民間大使’。”沈贊臣認為,中國能夠邁出這一步,對國內廣告界而言是一個突破,對個人而言是“實現了一個夢想”。
學美術出身的沈贊臣,親歷了新中國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之初,他在深圳某報廣告部工作,此后隨著事業一路發展,與廣告結下不解之緣。為籌拍國家形象片,沈贊臣麾下集結了知名策劃人朱幼光,并邀請了導演高小龍等。
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蘇明霞是執行制片人之一。“‘70后’這一代人的記憶,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幾乎是同步的。兒時我們感受過計劃經濟,長大后慢慢體會了市場經濟;國家形象片中的不少人物也表達了中國新生代對改革開放的認知,比如馬云、丁磊等企業家,又比如姚明、郎朗、邰麗華等不同領域的國際名人。”
“我們的主創團隊中,不少人是‘80后’,年輕人的思想很活躍,對國家的發展有他們的看法,且總能拍出新穎的東西;而我們一次次的大膽嘗試,幾乎都獲得了國務院新聞辦的認可,創作空間和自由度很大。”沈贊臣回憶說。
整個拍攝過程,有諸多令主創團隊難忘的細節。“比如,章子怡頗具親和力,欣然接受了劇組安排的服裝;丁磊沒有架子,獨來獨往;劉歡剛做完腿部手術,不得不拍一段休息一段,令人感動;片中的‘草根英雄’們幾乎在三天內從天南地北集結到北京,為國家拍形象片,大家都特別熱心……”蘇明霞說,其實每個走進國家形象片的人物都是一個普通人,都懷著對國家最質樸的情感。
《人物篇》的尾聲部分,千百張中國人的笑臉最終組成“中國”兩個字。沈贊臣透露,這得益于上海世博會,這些來自中國天南海北的笑臉,正是在上海40攝氏度的高溫天里,在世博園里采集而成。
拍攝之余,創作團隊也留下些許遺憾,蘇明霞透露,將楊利偉等六名航天員集結在一起拍攝影片,堪稱創紀錄之舉,可惜當時沒有讓航天員們在鏡頭前多做一些動作,這樣可以讓畫面更活潑些。
《人物篇》播出后,廣告界也有人發問:“60秒鐘、59個人,是否能代表中國的全部?”對此,沈贊臣回答:“按照行內的術語,廣告的要素在于視覺沖擊和啟發聯想,我想章子怡、鄧亞萍、吳敬璉、楊利偉等59名來自不同領域的中國人,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一個平和而有氣度的中國。”
“記得鄧亞萍進棚拍攝時,不斷揣摩著她所要展示的表情,后來我想了想告訴她,那大概就是薩馬蘭奇先生當年為你頒獎時你露出的笑容吧。”沈贊臣說。
繼《人物篇》后,沈贊臣和他的團隊已在期待他們制作的長達15分鐘的《中國國家形象片——角度篇》不久后與公眾見面,其鏡頭涵蓋海南島、大興安嶺、青藏高原等中國廣袤地域,從多角度展示中國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