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陸乙鑫/圖
近日,福州甘洪路施工進入爆破階段,而在施工路段福建工貿學校附近,一塊福州古代名臣的墓地神道碑就處于施工范圍內,“碑怎么辦?要搬哪去?”這讓學校的老師很是揪心。
“神道碑的主人叫林紹年,福州人,是當時清末非常正直敢言的名臣,曾經冒死上書反對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慈禧死后,當上了正一品軍機大臣。”得到消息特意趕到現場勘察的福州市考古隊專家說。
昨日,鼓樓區文體局有關人士表示,如何處置該神道碑正在研究中。
雜草堆里藏著塊大石碑,主人竟是清代福州名臣
據介紹,石碑剛好在福建工貿學校大門旁。在該校當書記的林老師說,石碑是2008年發現的,當時那里還是一片雜草,翻修時才發現雜草叢中居然有一只大石龜,背上馱著塊碑,有近三米高。
學校里的一位老師說,這叫神道碑。可關于碑的來龍去脈,誰也沒搞清。2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由于學校保護得當,石碑沒有絲毫破損,一直立在原地也沒有移動過。
幾個月前,一紙通知讓林老師很揪心:由于甘洪路要拓寬,石碑所在的地方要進行爆破拆除。“碑怎么辦?要搬哪去?”為此林老師多處奔波,昨日她找到鼓樓區文體局。
鼓樓區文體局請來福州市考古隊專家高健斌,經其鑒定,這是一塊為清代福州名臣林紹年所寫的神道碑。馱碑的不是烏龜,叫做赑屃,是龍的第九子。按照清朝規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員死后才能配建神道碑。這塊碑上記錄了林紹年的生平事跡,對研究林紹年生平、福州清末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他為官正直、敢言,還是一位支持立憲的文人
高健斌說,碑的全稱叫做《清誥授光祿大夫頭品頂戴 經筵講官弼德院顧問大臣予謚文直閩縣林公神道碑銘》。意思是,這塊碑是為閩縣林公寫的,他是清朝一品官,還曾給皇帝當過老師。
他說,據《清史稿》記載,林紹年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進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任軍機大臣,但只做了一年就因為正直而得罪權臣退出軍機處。
高健斌說,根據碑文記載,林紹年為官正直、敢言。他曾上書反對慈禧太后修頤和園。當時林紹年剛上任御史,結果得罪慈禧太后。碑文里寫著“得旨嚴飭”,就是被通報批評、警告。此后,他家剛好有人故去,他便回家丁憂了。雖然他御史沒做多久,卻得到世人的交口稱贊,名噪四海。
除了為官正直外,林紹年還是一位憂心國事、支持立憲的文人。據《清史稿》記載,1904年2月,日本與沙俄開始了爭奪朝鮮及中國東北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而且戰場就設在東北。對于這場戰爭,清政府選擇了沉默,這引起國內不滿,立憲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林紹年就是其中的一員。1904年3月,他任貴州巡撫,和時任云南總督的丁振鐸聯名電奏朝廷,呼吁立憲。這次電奏并未引起朝廷重視,第二年8月,他又接連兩次上奏。
其福州故居早被拆沒,葬在哪也沒有人知道
據《清史稿》記載,1916年林紹年在天津病逝,后靈柩運回福州故里安葬。
他的故居在福州三坊七巷的衣錦坊酒庫弄。一位老福州人介紹,酒庫弄在如今的雙拋橋南,雅道巷附近百米處,叫做“福雅堂”。可惜的是,由于20年前整體拆遷,酒庫弄已不存在,他的故居如今變成一個商業住宅區,當年的片瓦都不復存。
根據碑文后面的刻字提示,林紹年當時葬在“西關外文山里捷報山”。文山里就在閩侯,這個地名現在還有。而神道碑一般放置的位置,離墓地最多一兩公里。至于“捷報山”在哪,尚未有答案。他建議,文物部門可以展開調查,讓這塊碑能有“安”家之所。
給他寫碑文的都是牛人,抗戰時期寧死不屈
高健斌說,此碑是由清朝名人陳三立在林紹年死后三年為他撰寫的、李經畬篆額。他說,這兩位都是清朝出了名的有氣節的人物,他們都在抗戰時期守節而亡。
其中,陳三立是江西學子,他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他的父親是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的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他的兒子是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這位85歲的老人居住在北平,憤然表示:“絕不逃難!”聽有人議論中國必敗時,他立即反駁:“中國人難道豬狗不如?任人宰割?”但隨著日軍進城,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憂憤成疾并拒絕服藥,最后絕食五日而死。
李經畬是李鴻章的侄子,父親李瀚章也曾官至總督。身為清朝遺少,他的晚年生活非常拮據。1931年,漢奸殷汝耕之流在華北誘騙一些有名望的滿清遺臣出山,也曾多次找上李經畬,并開出豐厚籌碼。但他卻深明大義,嚴正拒絕誘惑到死保持晚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