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考古人員正在現場發掘 張質/攝
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開展百大新發現評選,我市已確定渝中區老鼓樓南宋衙署遺址、合川區釣魚城蒙軍攻城隧洞遺址等11處作為參選項目上報,結果將于下月揭曉。
重慶源點初定巴縣衙門
專家介紹,老鼓樓南宋衙署遺址是我市已發現的等級最高、價值最大的宋代建筑遺存,是抗蒙山城體系指揮中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長袁東山還透露了一個最新發現:公元1189年,趙惇升帝,在此“雙重喜慶”,重慶因此得名。
史載,宋孝宗第三子趙惇1162年封恭州王,1171年立為皇太子,1189年受孝宗禪讓即位皇帝。同年8月,他賜令升恭州為重慶府———這就是宋光宗趙惇在這里先封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的由來,重慶由此得名,距今822年。
重慶古稱江州,后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
袁東山說,從已經發掘的大量文物可以初步推斷,趙惇在重慶做恭州王時,辦公和居住地就在南宋衙署遺址。宋光宗自詡“雙重喜慶”,就發生在此。重慶城市大發展的開端,也源于此。
巫山龍溪有個“朝天門”
巫山縣龍溪古鎮,水路距巫溪縣城10余公里。史料記載,南宋軍民在此修筑“天賜城”以抗擊元軍,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這里清代更名為龍溪堡,1943年設龍溪鄉,1958年為龍溪公社,今為龍溪鎮。
古鎮建在一塊狹窄沖積平壩上,像一把匕首插進大寧河和龍溪河之間,仿佛一個縮微版的朝天門。歷史上,大寧鹽巴從巫溪運到這里,一部分流到奉節,另一部分運到巫山縣城,古時商賈成群。這里還是下川東游擊隊根據地,境內立有紀念碑。古鎮上還有保存完好的文革痕跡,如偉人手跡、忠字門、標語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杜曉帆博士認為,如此長時間保存完整的古鎮,非常罕見。
400年前重慶鋅塊銷歐洲
我市已在豐都、石柱、酉陽等地發現冶鋅遺址二十多處,統一命名為重慶冶鋅遺址,填補了我國古代冶金史的空白,在世界冶鋅技術起源和發展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家認為,這是國內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遺址群。明代時,這里生產的鋅塊通過長江出海,販運至印度一帶并遠銷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