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昨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備忘錄簽署儀式在富陽市富春山居度假村舉行。臺灣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百里先生受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委托,與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共同簽署了這份備忘錄。
這意味著,浙江省博物館向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一事正式敲定,360年前被焚成兩段的《富春山居圖》,將于今年6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上完成合璧。
去年全國兩會的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溫總理的這番期許,讓《富春山居圖》的合璧事件受到了兩岸民眾的普遍關注。
曠世名作分離360年后重新聚首
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黃公望的代表作,系作者79歲時為無用師所作,歷經數年經營才告完成。它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峰巒岡阜、陂陀沙渚,林木蔥郁,疏密有致。明末此畫為宜興收藏家吳之矩所有,再傳其子吳洪裕。清順治七年(1650),吳洪裕病危,竟以此圖投火為殉,幸被其侄從爐火中搶出,可惜前段數尺已焚毀。焚后分成兩段,前段被后人命名為《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1956年被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現藏浙江省博物館,成為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后段世稱《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乾隆十一年(1746)收入清宮,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后段右上角有“吳之矩”半印,與前段銜接,圖中筆墨一脈相通。
算起來,誕生至今已有660年的《富春山居圖》,“身首分離”已經有360年之久了,而自從60多年前《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隨同原藏于北京故宮的一批國寶到達臺灣之后,想要看到完整的《富春山居圖》更是難上加難。不過如今在各方特別是浙江省文化、文物部門的努力之下,這幅被一分為二的傳奇之作,終于“團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