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圖為現存高度為26.62米的統萬城遺址西城西南隅臺(資料圖片)。(記者 李明翻拍)
圖為考古人員正在研究統萬城遺址出土的石磨。 (記者 李明攝)
“沉睡于毛烏素沙漠的統萬城,建立時曾是一片遍布沼澤的草地,而其毀廢于宋太宗淳化五年的記載也得到了考古證實。”考古人員昨日告訴記者。
外郭城呈刀把形
統萬城遺址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北部,地處陜西與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漠南緣、紅柳河北岸,是十六國時期匈奴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留下的一座都城遺址。
“統萬城遺址基本建在同一水平面上,分為外郭城、東城和西城。”省考古研究院統萬城考古隊隊長邢福來介紹,經過長時間的調查鉆探,基本確認外郭城呈刀把形,外郭城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里,城垣走向與東西城城垣基本一致,東南部被紅柳河沖毀。
此外,考古人員在西門甕城清理出隋代墓葬一座、甕棺一座、灰坑10多個,并在甕城底部發現比統萬城城垣年代早的方形灰坑。“從發掘情況看,至遲在隋代,甕城門已坍塌,門洞以夯土塊封堵,甕城內成為廢墟。西門在宋代遭焚毀,宋代地層普遍有一層灰燼、木炭塊等,從而證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下詔毀廢統萬城的記載不虛。”邢福來解釋道。
護城壕內并不蓄水
考古人員經鉆探,發現西城城垣外南、西、北三面,東城北、東兩面都有護城壕。護城壕是在原始沙層上先挖好壕溝,然后用與城墻相同的土以平夯筑成,內壁光滑,制作極為規整。已清理的護城壕北高南低,走向與城墻保持平行。
“圍繞東西城一周的護城壕可能就是一條干溝,壕內并不蓄水。”邢福來告訴記者,他們經過觀察發現,可礪刀斧的夯土遇水即軟,現存城垣遭破壞最甚的就是下雨時墻體表面水留下的地方。另一方面,并不蓄水的護城壕,兩壁光滑,其實很難逾越,發掘時工作人員不借助梯子等工具上下極為不便。
統治者多食羊肉
“統萬城作為大夏國都歷史短暫,只有區區15年。發掘出土的大多為唐、五代及宋代遺物。宋以后遺物極為少見,疑為大夏遺物的有各種建筑材料。”邢福來拿出一件八棱柱型的石幢殘塊,惋惜地告訴記者,這件殘石幢出土于西門甕城內唐代堆積層,當為唐或之前的遺物,可惜只存少量文字。記者看到上面“□□元年從西國來遷…涉流沙故來…”的字樣清晰可見。
“不管西國究竟在哪里,我們覺得石幢所涉及的人物可能來自西域,沙漠當指今新疆一帶的沙漠。”邢福來說,從僅存的寥寥數語可以看到,石幢的主人于□□元年從西域來到統萬城。
統萬城曾遍布沼澤
眾所周知,統萬城遺址沉睡在毛烏素沙漠南緣,但邢福來卻認為,統萬城建立時這里應該是一片遍布沼澤的草地。他介紹說,赫連勃勃曾經北游到達契吳(今統萬城一帶),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斯之壯麗矣!”說明這里生態環境的變化當在建城以后,可能隨著植被的破壞,風卷沙粒逐漸掩埋了統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