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2日電(記者勿日汗)“蒙古人善于騎射,素有‘馬上驕子’的稱號,但元朝皇帝在去元上都巡游或出征時,卻不騎馬,而是乘坐象輦以示威武。”元史專家、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說。
《馬可·波羅游記》對于忽必烈所乘象輦是這樣描述的:“忽必烈乘坐在一個木制的寶盆里,這種寶盆是架在4只象的背上,象身用被火烤得干硬的厚皮保護著,并且披上鎧甲。寶盆上有許多弩手和弓箭手。寶盆頂上飄揚著繪有日月圖案的皇旗。”
王大方說,為元帝服役的大象產自云南,后有緬甸、越南、泰國不斷進貢馴象。元廷在今北京積水潭和什剎海后海一帶飼養這些龐然大物。飼養和馴化大象的人,都是從外國來的“蕃官”。
元上都位于內蒙古正藍旗草原。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今北京建立元大都后,確立了兩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兩個都城,歷經11帝100余年。
每年春季,元帝從大都到上都避暑都要乘坐象輦。元代很多詩人在詩作中都描寫了這樣的場面:在上都附近的鴛鴦坡,元帝乘坐的象輦緩緩前行。
“象輦雖然威風而舒適,但安全性差。”王大方說,《元史》記載,一次忽必烈乘象圍獵,有人表演獅子舞迎駕,大象突然受驚,“奔逸不可制”,幸虧漢族人賀勝挺身向前攔住大象的去路,才避免了災禍。賀勝因救駕有功,被忽必烈提拔為上都留守。
雖然乘象有險,但元代皇帝仍然樂此不疲,在巡幸上都時照例乘象輦,元泰定帝于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仍“造象輦”,即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