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南懷瑾與偽國學風波:名利搞亂文化市場

2010年09月17日13:12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南懷瑾 國學大師 兒童讀經 國學熱 名利 法治周末 南懷瑾粉絲 偽書 參同契 忽悠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南懷瑾飽受爭議,相比學術界的見仁見智,如今更讓他頭疼的是市面上各種打著他旗號的偽國學書。

偽書為牟取私利。以巧妙的商業包裝,欺騙消費者,毀了傳統文化和軟實力。光靠法律走不通,更多需要道德約束和輿論引導。有思想的新人應當打出自己的牌子,而不要假借他人之名

2010年9月9日晚,百度貼吧南懷瑾吧很熱鬧。

一條名為“大家來談談關于市面上南懷瑾偽書的看法”的帖子還未來得及引起貼友沸騰,即被刪除了。雖然名為“愛死你YL”的帖主一度嘗試重發一遍,在10分鐘內也難免夭折的命運。

南懷瑾聲名大盛,與市面上各種假冒其名字的偽國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9月8日上午,在搏源基金會的辦公室里舉行了一場題為“從假冒南懷瑾先生之名的各種偽書泛濫看中國文化市場”的座談會,來自宗教學、哲學、法律、新聞出版領域的專家圍繞此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此后,9日凌晨,網上出現了一則“南懷瑾啟動‘圖書打假’”的消息,隨后出現的就是南懷瑾貼吧中那條命運多舛的帖子。

在發稿前,徐涌致電《法治周末》記者,告知案子有了最新的進展:若南懷瑾方面補充齊備南懷瑾住所地派出所對南懷瑾住址的證明文件等,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即可給予立案。

南懷瑾的打假之路

2007年的春天,南懷瑾主持創辦的太湖大學堂的電話響了。

“南老師,您是不是又出新書了,叫《聽南懷瑾講<論語>》。”南懷瑾的一名學生在北京機場內的書店給南先生打長途電話。

南先生當時心里就犯嘀咕,自己明明沒有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過書,作者張保文、許慶元也沒有來太湖大學堂聽過自己的授課,但在書中卻有諸多“南懷瑾認為”、“南懷瑾說”的論斷。

之后的兩年內,太湖大學堂的電話就沒有消停過,“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了您的新書《聽南懷瑾講孟子》、石油工業出版社的《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全集》、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的《南懷瑾大師的人生智慧》、中央編譯出版社的《聽南懷瑾講<莊子>全集》等”。各大書店、網站都在銷售這些書。

據和南懷瑾接觸過的東方出版社的孫涵主任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南懷瑾是一個低調、謹慎的“國學大師”,僅跟東方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出版社定向合作,出的書都署名“南懷瑾”。南懷瑾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怎么成了一個高產的文化人,近兩年出了大量非署名“南懷瑾”,也非這幾家定向出版社出的書,多達27種。

南懷瑾覺得這事大了,再這樣下去,不僅自己的名譽受損,“南懷瑾粉絲”們也會受到欺詐蒙騙,萬一受到不好的國學思想的影響,精神偏軌是非常可怕的。

于是,他的秘書找到了徐涌律師,南懷瑾走上了訴訟之路。

“因為侵權書籍泛濫,我準備先從最顯而易見的肖像侵權著手起訴。”徐涌對《法治周末》的記者說。

2009年,徐涌即向北京市石景山區和朝陽區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訴書,首批先是狀告了3家出版社:新華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和言實出版社,認為這3家出版社沒有征得南懷瑾的許可而使用南懷瑾的照片做封面,請求法院判決這3家出版社立即停止肖像權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后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決定將南懷瑾在朝陽區人民法院起訴的兩個案件并入石景山區人民法院進行庭前調解。但南懷瑾與3家出版社因為沒能達成一致的賠償數額而調解失敗。

徐涌繼續向石景山區人民法院提出立案申請,希望法院予以立案,但“這次訴訟因為沒有立案也沒有達成調解協議而不了了之”。

《法治周末》記者致電新華、石油化工、言實這3家出版社的代表人,對方均以“不方便”為由拒絕了采訪要求。

僅有新華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許新稍作闡述:“這起案子根本沒有立案,《聽南懷瑾大師講經感悟篇》這部書用了南懷瑾的照片做了封面,書的內容引用了南懷瑾說的一兩句話,以及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出處,還有這些精神在現代社會如何應用。”

徐涌對于第一輪的訴訟結果并不滿意,他于2010年5月下旬,向東城、西城和朝陽法院再次提交了起訴狀。“這和第一次立案失敗沒有關系”。

這次起訴涉及到了近10家出版社的7部圖書,提起的是姓名、名譽權之訴。但是徐涌仍然沒有得到立案的結果。“我也不清楚法院為什么沒有立案”。

“可能是有法律以外的因素影響了立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周林教授猜測。

南懷瑾為何這樣紅

比起南懷瑾發現的市面27種偽書的15家“冒牌”的出版單位,孫涵所在的東方出版社可謂是南懷瑾出書的“正牌”老東家。

除了早些年南懷瑾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的書外,進入20世紀,南懷瑾的書都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我與南懷瑾先生已有3年的交往了,因為我負責編輯出版他的書。”孫涵說。

孫涵眼中,南懷瑾是個非常低調、嚴謹的人。“他從來不接受媒體的采訪,他的書也從來不做宣傳。他之前不滿意其他出版社改動他的書,他對我們卻非常滿意,每個細小的改動,包括標點符號、廣告用語都經過他的過目。我們盡量保留原作”。

盡管南懷瑾的書拒絕宣傳,但都脫銷,甚至要加印。“最差的銷量在5萬冊,最好的《小言皇帝內經與生命科學》達到了12萬冊”。

剛剛出版出來的“天書式”的《參同契》,孫涵一度害怕因為從古至今解讀的人寥寥無幾、過于專業難懂而影響銷量,結果首印8萬冊已售罄。

孫涵和南懷瑾最近的一次接觸是在2010年春天。她下江南來到太湖大學堂拜訪南老。“南先生94歲的高齡,思維邏輯依然清晰,除了眼睛不大好,身體精力都不錯”。

南懷瑾依然堅持著自己實實在在做事的風范,除了在太湖大學堂傳授國學外,還開展了一系列兒童讀經活動,讓孩子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耳濡目染。

孫涵告訴記者,從南懷瑾對于自己出書的嚴謹態度就能看出,南懷瑾不會隨便地授權或者允許他人轉述他的話語。“低調的他無法容忍市面上泛濫的偽書”。

南懷瑾每在東方出版社出一部書,孫涵都要認真地揣摩編輯,至今,書出了12部,她也精讀了12部。絕對可以算是一名鐵桿的“南懷瑾粉絲”。

南懷瑾的書都是根據他本人在太湖大學堂的授課錄音整理成文字出版的,由太湖大學堂的人整理。

孫涵認為,南懷瑾用最通俗的語言,結合自己切身的經歷,將中國傳統文化生動地講述出來,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他一生經歷復雜,當過軍人、經過商、做過學問,自己還閉關修行了一段時間。江湖上許多東西他信手拈來。他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在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思考的角度上,還讓我明白了很多東西,比如道家服食牛黃,并不是絕對的有害或有益,要辨證看待”。

而在哲學家李澤厚的弟子、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趙士林看來,南懷瑾并不高明。

趙士林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他沒有接受過傳統科班的教育,他的國學觀點中,常識性錯誤多、價值觀落后、邏輯混亂。這使民眾不但不能吸收傳統文化的豐富養料,反而阻礙社會的發展。”

雖然趙士林沒有跟南懷瑾有過任何接觸,但在國學領域冒出這么一個熱門人物,他自然要關注。他翻閱了一些南懷瑾的書籍,越看越氣憤,這樣的“忽悠”,就是靠著自己讀了點書,講些切身體會,蠱惑大眾,大眾非但不抵制,反而癡迷,這是很荒唐的。

趙士林認為,南懷瑾比起李一、張悟本等江湖騙子,優勢在于確實讀了些書。但是和他們一樣,耍嘴皮子,抓住普通民眾上當受騙心理而牟利賺錢。拍傳統的馬屁,來否定西方的一切。

“經濟詐騙倒是小事,思想被腐蝕才是大事。整個中華民族將面臨危機”。

南懷瑾多受公司經理人、集團董事長等大眾層面的追捧,而真正科班出身的學院派專家教授接觸更多的是在校大學生。“南懷瑾強調哪個研究生聽他的課,哪個學校聘他為教授,這體現出他沒有科班經歷的心虛。他很會宣傳自己”。

但徐涵則反駁:“南懷瑾看的書是非一般人所能比的,而且閉關修行過5年,國學專家可能沒有他這樣深刻的實際經歷。南懷瑾并不是否定西方文化,而是告訴民眾不要一味迷戀西方,因為很多西方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就有了。”

趙士林認為,真正甘于寂寞、坐冷板凳、搞學術研究的人才是最有價值、最值得人尊重的。不能因為他們不擅長搞大眾宣傳、粉絲少而抹殺他們的可貴之處。當然學院派有些專業的研究成果需要通過樸素易懂的語言讓民眾接受。南懷瑾雖受民眾追捧,但價值觀并不一定就正確。

宗教文化出版社副總編史原朋覺得南懷瑾的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俗易懂”,“南懷瑾也沒有想把自己作為學術人物,自己的書作為學術研究的成果。對名人有非議是很正常的”。

與南懷瑾也有過交往的中國新聞社主任記者王學信對南懷瑾十分欽佩:“他為了留住中華民族的根,終其一生為弘揚傳統文化不懈努力。南先生的理念傳遍國內外,影響了一批仁人志士。”

名利“搞亂”文化市場

“現在社會很多東西都是假的,不假反而不奇怪了。”媒體工作者小陳對“南懷瑾偽書事件”不以為然,他曾經讀過《南懷瑾選集》,“他書中的一些話對我的為人處世影響很大,比如我對一些事情更加能看開了。”

出版公司職員小楊認為,偽書事件并不新鮮,早年金庸、古龍的著作也經常被假冒。南懷瑾首肯出版的書,都有詳盡的名單,讀者稍加注意就能避免上當。

也有人認為,能醍醐灌頂于己的學說,說明是高于己所見,又何必在乎是真是假,何況假的不一定就不是真理。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南懷瑾粉絲”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中央編譯出版社的《聽南懷瑾講<莊子>》,作者是潘鴻生。這些作者是借南先生的名氣賣書的,內容是作者自己的觀點。他在書店看過幾本,水平一般。

孫涵也說,這是借南懷瑾的名氣追逐利益的結果。“在二三線城市,因為折扣低,書店里這些偽書更加猖獗,正版書反而極少”。

王學信認為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一些人打著南先生的旗號純粹就是為了牟取私利。他們在精神產品上以巧妙的商業包裝,欺騙消費者,毀掉了中國的文化,摧毀了國家的軟實力”。

孫涵發現,有些書在打擦邊球,靠法律路徑走不通,更多需要道德來約束、輿論的正確引導也非常重要。“我們要告知讀者辨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徐涌也希望媒體能多引導消費者,但更多的還是要通過行業的監管和法院的判決等制度上來約束。

周林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消費者若確定偽書侵犯了自己的權利,可以提出所購買的圖書存在欺詐,用法律來維權。

“除了訴訟之外,還可以向新聞出版總署舉報,要求行政查處。對于出版中的不當行為,應當予以引導。這些偽書中也許真有一些有思想的新人,他們應當打出自己的牌子,而不要假借他人之名”。

依趙士林來看,國學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對它的研究。近幾年的國學熱與經濟的飛速發展是分不開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國民有捍衛本土文化的強烈意識,而且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現代人確有幫助。

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資源實實在在化作現代人的精神養料。

針對市場上眾多的“偽國學”,他身體力行開展打假,也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他也以身作則,承擔起學者的責任,出面正本清源。告訴民眾國學是什么,如何辨別真偽,應該怎么去學。記者鄔蕾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法制日報-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