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經營不賺錢名片好撈錢
中國足球走上職業化道路16年來,一直因“非職業”“偽職業”而飽受詬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俱樂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至今沒有一家能夠實現贏利,在產出很小的基礎上,一味片面追求高投入。在歐美不少國家作為重要產業的職業足球,在中國反而成為“燒錢”的黑洞。那么,明知足球不賺錢,房地產企業為何還要趨之若鶩?房地產企業投資足球背后的玄機到底何在?
投資足球只是跳板
“為了中國足球,企業要盡一份社會責任”,這是不少房地產企業老總宣揚的投資足球的初衷,與以前許多國企的表態如出一轍。但沒有人相信,有著逐利本性的房地產企業盡管財大氣粗,會傻到去做賠本的買賣。
“取悅當地政府,爭取政策支持,追求廣告效應。”長期關注職業足球發展的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顧晨光這樣概括房地產公司大舉進軍足球行業的目的。他說,足球在許多地方是一張城市名片,房地產企業在投資足球的同時也獲得了與地方政府的對話渠道,有了足球這個紐帶,企業在日常經營中自然可以得到不少“關照”,而這種“照顧”,甚至數倍于他們在足球上的投資。
“房地產企業投資足球肯定是賺錢的,表面上看從足球俱樂部中賺錢是不可能的,但間接效益非常大。”資深足球記者、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尹波認為,房地產企業看中的是足球的廣告效應,盡管中國足球名聲很臭,但房地產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罵,只要能提高知名度,只要房地產主業還有巨大的利潤空間,投資足球絕對是劃算的買賣,畢竟一年幾千萬的投入對于廣告費本就高昂的房地產企業來說算不了什么。
業內人士指出,“房地產足球”最成功的范例當屬當年的大連萬達,在投資足球的五六年間,萬達從一個大連本地的房地產企業蛻變為全國知名品牌,地產項目目前已擴張到全國多個城市,杭州綠城集團亦是如此。“從足球上投下錢,再從房地產上賺回來。”
房產暴利不怕燒錢
記者在海南調查采訪時,某高爾夫球場投資者告訴記者,在海南,高爾夫球場本身絕大多數都是賠錢的,建高爾夫球場者絕大多數都會再開發房地產,只要開發的房地產銷售出大概十分之一以上,建球場的“賠本”也就賺回來了,剩下的就是利潤了。高爾夫球界如此,足球界這種情況也并不罕見。
業內專家表示,房地產企業之所以有實力投資足球,這與其在不規范的市場環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關。這些年來,隨著我國房價一路高歌猛進,房地產商們都賺得腦滿腸肥。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房地產業暴利成為代表委員抨擊的焦點。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陳萬志曾經估算,2009年中國的房地產商賺取的利潤高達1萬多億元,即使一家號稱低利潤的房地產企業在重慶賣房子平均每平方米都能凈賺超過千元。全國政協委員劉明華指出:“國際上房地產業的利潤率一般在5%上下,我國工業品制造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也在這個范圍,而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率在30%以上,完全是暴利行業。”
因此,有人感嘆:“有實力玩得起中國足球的,除了國企也就只有房地產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