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缺席背后的難題
據了解,2007年初,“中國丹霞”申遺啟動之時,張掖丹霞景區幾乎還沒有基礎設施建設,也沒有成立專門的管委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張掖才不得不“忍痛割愛”地決定退出申遺行列。
張掖市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市里不讓報道這一事件,沒有什么可說的。”
據此間觀察人士分析,張掖缺席“申遺”更多的是受制于財力不足。據媒體披露,湖南莨山得到3.3億元的撥款支持承諾,廣東丹霞山上報資金支持1.4億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或對經濟不發達的張掖而言是個現實難題。
當地旅游部門的說法是,申遺成功的6處丹霞地貌由于開發和保護利用較早,各種申遺條件均已具備。“而張掖丹霞地貌雖然形成年代較早,但當地對于丹霞旅游資源認識不足,開發比較晚。”
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把多勛院長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錯失這次機會,張掖丹霞地貌失去了一次成規模開發保護的機會,失去了先發優勢,限制了應有的資源潛力的開發。”
言語中頗多遺憾的把多勛向記者回憶起兩年前在張掖召開的丹霞景區規劃會議。提及那次會議,作為評審委員的把多勛依然有些生氣:“那次規劃做得極其不負責任,規劃是由國內最高級別的科研機構做的,卻只派了一個人,一個甘肅籍的博士生,當時我們都意見很大,最后經過多次修改,才勉強通過。”
張掖丹霞地貌錯失“世遺”良機,把多勛感到特別遺憾,“一旦納入新的遺產體系,保護也將越來越好。”如今張掖丹霞地貌僅局限于甘肅省一級的范圍內,下一步景區的建設保護面臨不小的困難,付出的開發營銷成本也將大大增高,而且獨立做“也很尷尬”。
把多勛認為,張掖丹霞“失遺”及其錯失發展良機,根源還是地方觀念落后的問題,他無奈地說,這就是“古老的甘肅,永恒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