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破壞猛于風沙
破壞者在內蒙古1.2萬公里長城上打“游擊戰”
據內蒙古文物部門統計,內蒙古自治區擁有秦長城、漢長城、魏長城、金長城、趙長城、明長城等,總長1.2萬公里,占全國長城總長度的一半以上。
王大方說,與不可抗拒的風沙、地震等自然因素相比,人為破壞對長城保護的影響要更大。內蒙古長城分布里程極廣,多處在偏僻、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破壞者在損毀一處長城后就迅速轉移地點,這種與當地警方的“游擊戰”,給文物保護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呼和浩特文物部門表示,監管困難也是保護長城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長城屬于世界上瀕危程度最高的文化遺產,因為其體量巨大,單單靠文物管理部門的人力物力,是遠遠達不到保護監管的效果的。
目前各級政府已經撥專款、聘專人,成立長城保護隊伍,負責看護、巡查所轄長城。
“以罰代刑”難除頑疾
對于財大氣粗的破壞者,罰款根本算不得什么
近20年來,雖然“保護長城”的口號越喊越響,但破壞事件仍頻頻發生。專家認為,這與“以罰代刑”不無關系。有關部門對破壞行為以罰款代替更嚴厲的懲罰,但對于那些財雄勢大的破壞者而言,罰款根本算不得什么。
有網友認為,正是因為長期以來的“以罰代刑”,非法在長城附近采礦的呼和浩特市科考礦業有限公司才敢多次無視警告和禁令,繼續在長城上挖溝、鉆探。如果司法部門除了巨額罰款外,能追究有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破壞長城者必將喪失漠視禁令的底氣。
目前,長城沿線的諸多市縣都未按照《長城保護條例》規定,將長城保護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中。
宣傳不到位
不是所有長城都如山海關般雄壯,更多的是低矮的土石長城
宣傳工作不到位,是長城保護工作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迄今為止,內蒙古的長城在很多人心目中幾乎還是空白和未知的概念。
王大方說,“很多人不知道長城到底是什么樣子。”他說,人們心目中的長城往往像山海關那樣巍峨雄壯,其實,更多的長城是低矮的土石城。
大青山秦漢長城遭破壞,讓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決心以查處這起破壞長城事件為契機,通過和公安、司法部門的配合,一方面嚴厲打擊破壞長城的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還要更深入廣泛地宣傳文物保護法規和《長城保護條例》。記者 辛 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