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之事
香港或有紀念活動
據悉,梁羽生的家人希望低調處理梁先生的喪事。張鑫炎導演透露,梁羽生在香港文化界有很多好朋友,比如天地圖書公司的很多人。“他們應該會舉辦梁先生的紀念活動,到時通知我的話我會去參加。”
-內地反應
書店節后開辟專架
昨天,得知梁羽生病逝的消息,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等書店紛紛表示將于節后專門開辟梁羽生作品專架,方便讀者購買。
昨天,來自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的統計顯示,梁羽生的作品是書店里的長銷書,銷售略遜于金庸作品。廣東旅游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梁羽生小說全集》,每家書店平均每月都能賣出四五套,至今還在加印。
同時,多家出版機構表示欲將梁羽生的作品以全集的形式推出。去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梁羽生的散文集《筆花六照》和對聯研究《名聯觀止》,這大概是他留給讀者的絕筆。
梁羽生部分小說作品。
-生平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生于廣西蒙山一個書香門第。抗戰勝利后,進入廣州嶺南大學念國際經濟,畢業后任香港《大公報》副刊編輯。
開創新派武俠小說
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兩派爭執,引發兩派掌門對擂比武。陳文統趁勢以筆名“梁羽生”在《新晚報》上連載武俠小說《龍虎斗京華》,被公認為是新武俠之始。其同事查良鏞緊隨其后,取名“金庸”寫出《書劍恩仇錄》。兩人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號稱“金梁并稱,一時瑜亮”。
高度評價同行金庸
梁羽生曾多次表示“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他認為,金庸善于吸收西方文化,把中國武俠小說推到了一個新高度。他還認為金庸寫邪派比寫正派成功,而他則擅長寫名士風流。“我寫邪派,怎么寫都不如金庸那么精彩。我是全世界第一個知道金庸比梁羽生寫得更好的人,不過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都知道了。”
-評價
>>關于人
對青年作者特別提攜
作家張寶瑞回憶說,梁羽生對青年武俠小說作者特別提攜。“1994年,我出版《張寶瑞武俠小說選集》時,找到梁老請他為我寫序言。梁老當時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要我把作品寄給他看看。沒多久,我就收到梁老寫的序言。”張寶瑞說,在那篇序言中,梁羽生談到了對武俠小說的看法,認為當下這個世界俠香漸失。再后來,在梁羽生的鼎力推薦下,香港出版商還將張寶瑞的武俠作品引進出版。“通過這兩件事,我認為他是個熱心而赤忱的老人。”
性格與金庸迥然有別
梁羽生、金庸被并稱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重要代表。封筆后的金庸,仍是媒體的焦點,梁羽生則在澳大利亞半隱居起來。對此,文學評論家解璽璋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兩人性格迥然導致的:“與金庸相比,梁羽生更像一個老派文人,更喜歡清靜恬淡地一個人在家呆著看書、思考。”
>>關于作品
受古典詩詞影響很深
《今古傳奇》雜志社社長長兼總編、著名武俠小說專家馮知明認為,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國傳統詩詞、小說、歷史的影響更深,且自成一家。他筆下的俠士,各個“身無半畝,心懷天下,破讀萬卷,神交古人”,與金庸、古龍筆下的俠客有很大區別。“在我眼里,他是個永不過氣的武俠大師。”
情節弱于金庸與古龍
早年曾創作過多部武俠小說的作家高光認為,梁羽生的文學功底很深,言辭優美,描寫生動,文中大量運用詩詞,獨樹一幟,字里行間堅守著一種“正統”文人的姿態。遺憾的是,梁羽生的作品在情節的描寫上可能稍遜于金庸、古龍。 本報記者 卜昌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