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指紋的運用
不過,雖然指紋的運用在我國已經有了5000年可以考證的歷史,但被國際上承認的運用指紋科學偵破的第一起刑事案件,卻是阿根廷在1892年運用指紋偵破的一起謀殺案。而我國發端于刑事偵查學基礎上的現代指紋科學,也是由西方引進的。其標志是1936年國民政府“中央警官學校”在南京馬群的成立。這是我國第一所開展現代意義警察教育的學校,也是第一次將指紋偵查列入正式課程。而中華指紋博物館也是第一次向公眾展示當時的政要重視指紋教學和實踐的資料和圖片,以及警校學員學習指紋勘察、提取指紋的實物和的影像資料。
新中國成立后,指紋學的教學和運用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博物館保存的我國早期的指紋學教材、手稿,以及現代指紋技術運用的設備及相關資料都證明,“我國指紋技術的科研和實戰能力世界一流”。
例如,劉持平刊登在美國《科學》雜志的的論文“數學,指紋中的美麗”中首次提出了“指紋和基因是表和里的關系”,最早將指紋研究深入到基因層面。而我國4000多人的指紋技術人員,也是世界首屈一指。
指紋技術在偵破刑事案件上發揮的作用,我國更是首屈一指。這不光是體現在數量上(我國的刑事案件偵破中,運用指紋技術幾占總數的30%),也體現在技術手段上:
1994年4月11日,常州市公安局利用電腦指紋識別系統,僅用58.2秒,就確認了5年前發生的一起盜竊案的犯罪嫌疑人,而該案也成為我國首個運用指紋自動識別系統查破的刑事案件;
同年,江蘇率先在全國實現了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的全省聯網,而第二年常州就運用其遠程檢索功能,查破了南京發生的一起盜竊案件,開我國指紋技術網上偵破先河。
曾經發生在江蘇鹽城的“4·15”銀行金庫搶劫案,更是利用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的網上遠程檢索功能查破重大刑事案件的經典。
先是刑偵技術人員在查破一起搶劫出租車案件時,通過指紋比對遠程搜索,在無錫對上了案犯雷國民的指紋;接著又根據抓獲雷國民時新發現的線索,通過進一步搜索比對,對上了“4·15”犯罪現場僅有的半截掌紋,從而將這個罪行累累的銀行大盜送上斷頭臺的。
雖然在這個案件的偵破中,指紋比對的貢獻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卻反映了我國指紋技術的發展:據說當時技術人員通過電腦比對的指紋達上百萬件,顯然,如果還是卡片式比對,想獲得比對結果根本是不可能的。
博物館在展示了指紋在刑偵方面的運用和發展的同時,還展現指紋技術在當今世界的廣闊運用前景:指紋門禁、指紋保險箱、指紋簽到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