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原題:法報:釣魚島爭端暴露日本外交軟肋
【法國《世界報》11月1日文章】題:日本的外交退卻
日中圍繞無人居住的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主權發生爭端,是日本外交走弱的表現。日本的主張得不到支持,在與北京對抗期間被其盟友拋棄。
美國宣稱這些島嶼適用于《美日安保條約》,但拒絕介入爭端。華盛頓在日本的同意下,決定放棄原定于11月初在沖繩舉行的對島嶼進行模擬登陸演習,從而避免引發中國的反彈。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日前訪問德法英三國,但日本在歐洲只得到了“和平”解決目前爭端的禮貌性表態。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是經濟領先國家的杰出代表,但現在它失去了光環:中國取代了日本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地位。日本經歷的所謂“失去的”20年值得重新審視:盡管社會不平等和老齡化加劇,但在科技研發和社會穩定方面,日本仍然可以引發很多思考。但是日本外交很難與之相提并論。
與國內政策一樣,日本外交政策朝令夕改,找不到明確方向。由于公共債務沉重,日本在其和平外交的支柱——國際援助——方面的影響力減弱。經濟停滯只是日本國際影響力下降的一個因素。缺乏政治領導力是另一個因素。對華關系惡化就是一個例證。兩國的歷史爭端不是新鮮事,盡管有時情緒激化,但是大體上都能避免失控。
兩國地緣接近并且經濟具有合作潛力,因此可以把爭端擱置一邊而關注共同利益,但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打破了這一局面。這些意在團結右翼勢力和復活日本民族主義精神認同感的參拜活動讓北京感到是一種挑釁。
2009年上臺執政的民主黨也未能、阻止對華關系惡化的趨勢。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由于試圖放松美國戰略束縛而被迫下臺,他的繼任者菅直人在處理2010年中國漁船事件時手段拙劣,拘捕了中國船長。這是一個錯誤,東京不得不放人以平息北京的怒火。今年4月,民粹主義者、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宣布打算用東京都資金從日本私人所有者手中購買尖閣諸島。
軟弱怕事的野田佳彥政府非但沒有警告東京都知事干涉外交的越權舉動,反而決定政府出資購島。他想借此舉限制“損害”,卻打破了自從1972年日中關系正常化以來就一直故意的“含糊不清”。
曾出版多部暢銷書籍的日本前外交官孫崎享認為:“政客和輿論認為應對華采取強硬態度。然而屈從民意的外交往往不利于國家利益。”(作者菲利普·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