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歐元區面臨危機
一年來,通過互聯網進行的革命不僅影響著中東和北非,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橫掃了富裕、自由的歐洲。無論是阿拉伯世界還是歐洲的青年都對 2008年至2009年全球危機后出現的經濟停滯反應強烈。他們紛紛走上街頭。 “推特”和“臉譜”網站成為歐洲的主要宣傳者和組織者,其影響甚至比在阿拉伯世界還大。始于2010年希臘、并在2011年席卷歐盟許多國家的歐洲青年運動的主要特點是和平行動。歐洲由于有民主制度,青年人沒有必要要求改朝換代,盡管發生在英國的沖突形式上粗野了點兒。
與此同時,歐盟一年來都在忙于解決成員國的債務問題,首先是希臘、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債務問題。希臘的消息不斷引發世界證券市場的恐慌。債務危機迫使歐洲的幾個政府相繼辭職,甚至連意大利也沒能幸免。歐盟領導人對如何系統性地解決積累的大量債務爭論不休,直到12月的歐盟峰會上才拿出解決方案。27國決定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對預算赤字規模實行更為嚴厲的監督。
這一年,危機以及從利比亞和突尼斯涌向歐洲的移民潮令右翼情緒加劇,如生活富裕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右派進入議會以及挪威槍擊事件,此后右翼浪潮有所收斂。
美中博弈加劇
在2011年,21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與中國的對立繼續加劇。起初以為,中美領導人1月的會面有助于消除分歧,但是看來緩和只是暫時的。不久美國國會再次開始積極討論如何制裁中國,理由是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照顧自己的出口商。盡管目前美國尚未大規模地對中國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但是實行關稅壁壘的可能性比任何時候都大。
美中兩國領導人的經濟辯論幾乎主導了有奧巴馬和胡錦濤參加的所有國際會議,但情況并不局限于全球大經濟體之間的爭吵。今年,美國幾乎不再掩飾它今后10年的主要戰略目標是遏制中國,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軍事上。奧巴馬11月的亞洲之行宣布在澳大利亞建立新軍事基地,目標是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優勢。希拉里國務卿在《外交政策》雜志上鄭重宣布美國回歸太平洋。在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后,太平洋正是美國關注的焦點。同時華盛頓開始煽動中國的那些擔心帝國崛起的鄰國,希拉里宣布南海航行自由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重點之一,幾乎公開站在無力與中國分享大陸架油氣田的東南亞國家一邊。此外,希拉里成為半個世紀以來首次訪問緬甸的美國國務卿。在2010年緬甸文官政府取代軍政府之后,華盛頓打算離間緬甸與中國。中國也明顯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軍事對峙。這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艘航母下水,第五代戰斗機首次升空。現在只有美國有這種飛機,俄羅斯正在研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