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法國戰機19日打響了空襲利比亞的第一炮,立即引起全球關注。法國打頭陣是想展示在這一事件中的領導者角色。這樣的“風光”還沒有撐過三天,便曝出法、英、美等多國部隊在對利比亞打擊行動中群龍無首、互不買賬的內幕,21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峰會更是分歧嚴重,許多國家要求北約出面掌控指揮權,而不是由法國來主導。
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三場戰爭都是由北約或美國指揮的。此次美國已一再表示不在行動中擔任主角,而法國明確拒絕北約擔任軍事行動總指揮,致使這次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出現了多個代號,如,法國的“哈馬丹”,英國的“依拉米”,美國的“奧德賽黎明”。歐洲軍事分析家認為,特別是在戰略層面,美國人從不把指揮權讓給別人。這次如此反常,耐人尋味。
盡管承受著北約成員國要求其交權的巨大壓力,但是,法國外長朱佩仍強調說,如果北約領導此次軍事行動,勢必引起阿拉伯國家的譴責,甚至使某些阿拉伯國家退出多國部隊。
法國為什么要爭取指揮權,力圖主導此次軍事行動呢?
首先,由于在利比亞動亂不久,法國就宣布承認利反對派組織——“利比亞全國委員會”為“唯一代表利比亞人民的合法機構”,法國如果不帶頭將這場戰爭進行到底,其在利比亞的利益將會遭受重大損失。
其二,今年,作為八國集團和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法國想在國際事務中有所作為。薩科齊執政期間,較好處理了法國在亞丁灣抓捕索馬里海盜問題,調停了俄羅斯與格魯吉亞之間的沖突。法國媒體認為,如果這一次薩科齊能成為“拯救利比亞平民”的“護民總統”,可以進一步提升法國的國際地位。
其三,20日,法國省議會選舉首輪投票結果不利于執政黨法國人民運動聯盟,這給其敲響了警鐘。法國如能主導利比亞戰局向其有利的方向發展,在法國民眾中再樹信心,對于明年的大選至關重要。
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國際組織如阿盟、非盟以及北約內部等,對此次軍事行動的打擊目標、目的性和正當性提出了質疑和批評,挪威等國中斷參與軍事行動。針對戰事已造成平民傷亡,聯合國安理會將舉行緊急會議,討論通過“一切必要的措施”,以限制目前在利比亞建立禁飛區的軍事行動。
然而,法國輿論認為,“大舉動”往往伴隨著“高風險”。這一“拳”已經打出去,結果如何已由不得法國了。(顧玉清)